冀少版(2024)新教材小学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唱游 大家来劳动》精品教案.doc
大家来劳动
课题
大家来劳动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一年级
教材
分析
《大家来劳动》是一首节奏鲜明、旋律简单且充满活力的儿童歌曲,非常契合一年级学生的音乐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歌曲以劳动为主题,歌词简洁明了,生动地描绘了大家一起劳动时的热闹场景,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与意义。旋律上,多采用级进和小跳进,音域适合一年级学生演唱,易于学唱和记忆。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还能引导他们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在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启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之旅,他们对音乐充满好奇与热情,喜欢通过唱歌、律动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但模仿能力很强。在歌唱方面,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自然声音唱歌的能力,但对于节奏的把握还不够精准,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加强练习。同时,由于他们生活经验相对有限,对于劳动的理解更多停留在直观的表象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结合生活实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所传达的劳动情感。
教学
目标
1.审美感知
(1)能够聆听并感受歌曲《大家来劳动》欢快、有力的情绪,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
(2)辨别歌曲中不同的节奏型,感受2/4拍的强弱规律,增强对音乐节拍和节奏的感知能力。
2.艺术表现
(1)能用自然、有弹性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大家来劳动》,表现出劳动的劲头,避免喊唱。
(2)能够根据歌曲内容,创编简单的劳动动作,与同学合作进行歌表演,提高肢体协调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3.创意实践
(1)完成教材中的拓展练习,在给定的旋律框架内,合理地填上音符5和3,创作出有一定音乐美感的旋律,并能自信地演唱自己的创作成果。
(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4.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歌曲,了解劳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传承和弘扬劳动精神。
重点
1.帮助学生熟练演唱歌曲《大家来劳动》,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音准以及欢快有力的情绪。
2.引导学生学会用拍手、拍腿等身体动作来表现歌曲中的节奏,增强节奏感。
难点
1.指导学生如何在演唱中体现出劳动的劲头,使歌声充满力量却又避免喊唱,让歌曲的情感表达既饱满又富有美感。
2.启发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根据歌词内容进行简单的情感处理,更好地展现出大家一起劳动时的热闹场景。
课前准备
1.《大家来劳动》的音乐音频、视频资料(包含一些劳动场景的画面)。
2.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展示歌曲的歌词、曲谱以及相关的劳动图片。
4.奖励用的小贴纸若干,用于鼓励积极参与课堂的学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校园大扫除或者人们在田间劳动等热闹的劳动场景视频,视频中呈现出大家齐心协力打扫卫生、搬运东西、耕种劳作等画面,同时搭配欢快的背景音乐(非本节课要学的歌曲)。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看到大家都在做什么呀?你们有没有参加过劳动呢?劳动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劳动经历和感受。
2.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歌曲《大家来劳动》,并在黑板上板书歌曲名称,告诉学生这首歌曲唱的就是大家一起劳动时开心又热闹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认真聆听和观看视频,积极回答老师问题。
通过贴近生活的视频场景引入,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为学习歌曲做好情感铺垫。
讲授新课
一、节奏学习
1.感知节奏
教师播放歌曲《大家来劳动》的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听歌曲中不断重复出现的节奏型,听完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出歌曲里有哪些特别的节奏声音了吗?”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听到的节奏感觉,比如“哒哒哒”等。
2.认识节奏型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歌曲中的主要节奏型XXX|XXX|,并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解,比如:“同学们,这个节奏型就好像我们走路一样,前面两个小快步(XX),后面一个大踏步(X),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然后教师示范用拍手的方式拍出这个节奏型,让学生跟着模仿练习,先慢后快,反复练习,直到学生能够准确拍出节奏。
3.节奏拓展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身体部位来表现这个节奏型,如拍腿、跺脚等,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创造出不同的节奏表现方式。可以请几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创意表现方式,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并模仿学习,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学习兴趣。
二、歌曲学习
1.初听歌曲,整体感知
教师再次播放《大家来劳动》的完整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同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