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版(2024)新教材小学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聆听 乡村铁匠》精品教案.doc
乡村铁匠
课题
乡村铁匠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一年级
教材
分析
《乡村铁匠》是一首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歌曲,旋律质朴且富有节奏感,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铁匠辛勤劳作的场景。二部轮唱的形式更是增添了歌曲的趣味性与层次感,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能感受到不同声部交织所产生的独特音乐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对多声部音乐的感知能力,符合一年级学生音乐学习从简单单声部向多声部过渡的阶段特点,为他们后续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良好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学习充满热情,他们好奇心强,喜欢通过唱歌、律动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然而,这个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于较为复杂的二部轮唱形式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在音准、节奏感的把握上也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需要运用直观、形象、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逐步掌握轮唱技巧,感受歌曲的魅力。
教学
目标
1.审美感知
通过聆听和演唱《乡村铁匠》,进一步感受轮唱的独特魅力,提高对多声部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水平,能够辨别不同声部之间的和谐关系。
2.艺术表现
熟练掌握《乡村铁匠》的轮唱技巧,能够准确把握节奏、音准和力度变化,与其他声部默契配合,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展现出乡村铁匠的形象特点。
3.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对歌曲的演唱形式、节奏、和声等进行创意改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4.文化理解
了解奥地利音乐文化的特点,体会歌曲中所蕴含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品质,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重点
1.帮助学生熟练、准确地演唱歌曲《乡村铁匠》,感受歌曲的节奏特点和旋律美感。
2.让学生掌握二部轮唱的演唱方法,能够清晰地唱出两个声部,体验轮唱带来的独特音乐效果。
难点
1.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两个声部进入的时机,在轮唱过程中保持节奏稳定、声音和谐,避免出现节奏错乱或声部之间相互干扰的情况。
2.启发学生通过歌声和表情生动地表现出乡村铁匠劳动时的欢快、有力的情绪,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课前准备
1.《乡村铁匠》的音乐音频、视频资料,包含铁匠打铁工作场景的视频。
2.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展示歌曲的歌词、曲谱以及相关的教学图片。
4.奖励用的小贴纸若干,用于鼓励积极参与课堂的学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一段乡村铁匠打铁的视频,视频中展现铁匠挥动铁锤、火星四溅、有节奏地打铁的生动画面,同时伴有打铁时发出的“叮当”声响。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呀?铁匠师傅在做什么呢?你们觉得铁匠的工作辛苦吗?”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观看视频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歌曲《乡村铁匠》,并在黑板上板书歌曲名称,告诉学生这首歌曲唱的就是视频里铁匠师傅辛勤工作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认真聆听和观看视频,积极回答老师问题。
通过聆听,唤醒学生对歌曲的记忆,营造音乐氛围,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一、歌曲学习
1.初听歌曲,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乡村铁匠》的完整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同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速度和旋律特点。听完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听完这首歌曲,你们觉得它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呀?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词语来描述,如欢快、有力等,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歌曲的基本特征(中速稍快,情绪欢快、充满活力)。
2.分段聆听,学习歌词与节奏
再次播放歌曲音频,教师按照歌曲的段落分段播放,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相应段落的歌词,并用拍手、跺脚等方式拍出歌词对应的节奏,引导学生跟着模仿,感受每一句歌词的节奏变化,例如“XXXX|XX|”等节奏型,让学生先跟着教师的示范,慢慢拍出节奏,再逐渐加快速度,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各段落歌词的节奏。
在学生熟悉节奏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一句一句地认读歌词,帮助学生认识歌词中的生字,如“铁”“匠”等,引导学生正确、清晰地朗读歌词,理解歌词所描绘的内容,感受铁匠劳动的场景。
3.学唱旋律,跟唱歌曲
教师用钢琴弹奏歌曲的旋律,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先让学生用“la”轻声哼唱旋律,注意提醒学生听准音高,教师及时纠正学生哼唱过程中出现的音准问题。等学生熟悉旋律后,让学生将歌词填入旋律中,完整地跟唱歌曲,教师反复弹奏,引导学生多次跟唱,唱熟唱准为止。
二、轮唱教学
1.讲解轮唱概念
教师通过形象的比喻向学生解释二部轮唱的概念,比如:“同学们,现在我们要学习一种很有意思的唱歌方法哦,就好像两个人在跑步比赛,一个人先跑出去一会儿,另一个人再出发,然后两个人都在跑道上跑呀跑,歌声也是这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