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二单元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pptx
第十二单元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目录
学习目标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影响依恋的因素,有效地引导亲子交往;了解依恋的三种类型及家长教养方式的四种类型;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了解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理解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意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并采取应对措施。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引导案例·晶晶2岁了,每次妈妈离开时她都会哭哭啼啼,妈妈很舍不得她,每次离开总是偷偷地走。结果晶晶越来越黏着妈妈,妈妈上厕所她都必须跟着,只要看不到妈妈她就会哭着喊叫“妈妈——妈妈——”为此,晶晶妈妈很焦虑,咨询了育儿专家。经过专家的提示,晶晶妈妈开始尝试每次出门前都告知晶晶自己出门的原因和回家的时间,过了一段时间,晶晶明白妈妈必须离开一会儿,过一会儿还会再回来,就不再哭了,甚至会笑着和妈妈说再见。哲哲刚入幼儿园时,看到他身边的小朋友就咬,经常把小朋友咬哭。小朋友们都离他远远的,不敢跟他玩。他一走近,被他咬过的小朋友就会跑开,甚至还会被吓哭。哲哲很困惑。经过老师的引导,半年后,虽然哲哲偶尔还是会咬人,但是已学会控制自己,不会再将小朋友咬哭。为什么晶晶和哲哲会有这样的举动呢?在进行学前教育时,教师和家长都应采取哪些对策、方法才能有效地缓解学前儿童的这些行为呢?
0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社会性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它在交往中产生,并指向交往中的另一方。根据其动机和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亲社会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一)社会性行为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及趋向,如帮助、安慰、捐助或救助他人,与他人合作、分享、谦让,甚至包括赞扬他人,使他人愉快。亲社会行为又称向社会行为、利他行为。0102(一)社会性行为的概念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亲社会性行为·反社会行为也称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在幼儿中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亲社会性行为
自然环境(二)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1.环境·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研究发现,生活在热带的人和生活在寒带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儿童从出生即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时时受到大自然的熏陶和影响,在社会性的发展过程中,也就很自然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自己特殊的社会性特征。
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初场所,也是一个重要场所。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像一个无声的老师,时时刻刻在发挥着特殊的影响作用。·幼儿园环境。在幼儿园环境中,对儿童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幼儿园物质环境带给幼儿的影响,也有教师、幼儿同伴等构成的精神环境的影响。·大众传媒。儿童一出生就处在大众传媒的包围之中,它作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独特的影响。其中,对儿童影响较大的媒体有电视、计算机和网络。(二)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1.环境·社区环境。社区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居住在不同社区环境中的儿童,身心发展也有所不同。
·正如德国神经学家布特曼(Bultmann)所说:“每一个人都是他自己个性的工程师。”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儿童自身的各种因素,如气质、认知水平、参与的积极性等都会影响其社会化的进程。0102(二)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2.儿童自身的因素·气质是先天的。它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基础,儿童自身的气质特征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儿童的认知水平影响其社会化的发展。一切外界影响,只有在儿童注意并认识了其意义之后,才有可能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0304(二)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2.儿童自身的因素·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对其社会化也有影响。儿童只有与环境相互作用,主动适应环境,参与各种活动,才能接受来自环境的影响。
·2001年,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为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指明了方向。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教育过程,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及儿童发展的具体情况来制订社会教育计划,使儿童能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得到有效的发展,从而扬长避短、随机应变,使教育更有针对性。(二)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3.幼儿园教育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开始有认生现象,对熟悉的人会露出微笑,对不熟悉的人表示拒绝,前者的行为就是最初的亲社会行为取向。学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