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6.3《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教案) 2025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doc

发布:2025-04-29约3.18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6.3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课题

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教材分析

例2主要教学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教材以“参加志愿活动”为背景,一次提出了两个具有连续性的问题,本课是建立在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解答第一问可直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而解答第二问时,重在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到需要的条件,并把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联系起来连贯地进行思考。这类问题涵盖了一年级下册数学中的加、减法运算知识。学生需要根据问题情境准确判断运用加法还是减法来解决问题,同时在计算过程中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技能。此外,还涉及到对问题信息的提取、整理以及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理解,全面锻炼了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学习

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连续两问的问题,学会用加、减法计算来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明确两问中第一问的结果与第二问的关系,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养成连贯思考的习惯。

2.学习内容分析: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在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简单的一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是对解决问题这一板块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通过这类问题的学习,不仅能巩固学生对加、减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连贯思考、逻辑推理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来看,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以及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

理解连续两问的数学问题的结构特点和数量关系,掌握解决连续两问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难点

理解第一个问题解答的结果是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果园里有桃树33棵,苹果树比桃树多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

(2)果园里有桃树33棵,梨树比苹果树少20棵,梨树有多少棵?揭示: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用加法计算;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用减法计算。

2.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你们参加过志愿活动吗?

师:能说一说你们都参加了哪些志愿活动?一共参加了多少次志愿活动?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小红和妈妈参加志愿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学生根据实际自由说说。学生自由说说。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通过谈话引入新课,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数学问题就来源于身边,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近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讲授新课

任务一:阅读理解

课件出示:

小红参加了多少次志愿活动?妈妈和小红一共参加了多少次志愿活动?

师:读一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还有吗?师:仔细观察,说一说这节课的解决问题和以前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小结: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今天研究的问题具有新特点,有两个问题,并且第二个问题不能直接解夬。

学生自由读一读,然后回答:已知妈妈参加了14次志愿活动,小红参加的比妈妈少5次。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是小红参加了多少次志愿活动?妈妈和小红一共参加了多少次志愿活动?学生自由说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究兴趣,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任务二:分析解答

师:现在有两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你会如何解决?

课件出示:小红参加了多少次志愿活动?

师:第一个问题顺利解决啦,那么第二个问题呢?

课件出示:妈妈和小红一共参加了多少次志愿活动?

师:条件中只有妈妈参加的次数,那么缺少的已知条件到哪里去找?

师:大家听懂了他的意思了吗?师:原来我们是把刚才第一个问题算出来的答案直接用到了第二个问题里。所以,这两个问题之间其实是有联系的。那么你会解答第二问了吗?

师:问题都解决完了,接下来要做什么?

师:你准备怎样检查?分组交流。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检验的?

师:有两个问题的题目,我们要检查两个问题是否都解答了。检查完了可以作答了,我们一起口答。

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小红参加活动的次数比14次少5次,就是求比14少5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14-5=9(次)。

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回答:求妈妈和小红一共参加了多少次志愿活动,就要把妈妈和小红参加的次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学生:缺少的已知条件可以在第一个问题中去找。

学生:听懂了。

学生独自列出算式,然后反馈:14+9=23(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