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实录2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实录2(新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实录2(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包括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关系等内容。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相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球表面的运动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通过学习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壳运动,提高学生对地球表面动态变化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其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地球的演变过程,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基本地理知识,对地球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此外,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简单解释,如山川的形成、气候的变化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自然现象和地球奥秘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渐增强,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直观的图片和模型来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更擅长通过阅读和分析数据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本节课涉及的概念较为抽象,如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等,学生可能难以直观理解。此外,学生对地球历史变迁的认识有限,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现象联系起来。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缺乏信心,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指导。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因为对某些概念的不理解而产生困惑,需要教师及时提供帮助和解答。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特别是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的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地球板块模型、海陆变迁的动画演示等,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
3.实验器材:根据需要,准备地球仪、地质模型等实验器材,以便进行课堂演示或小组实验活动。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包括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每个小组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讨论和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运动,那么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的想法。
2.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地球表面的形态是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和地壳运动形成的,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海陆的变迁”这一课题。
二、新课讲授
1.板块构造学说
a.老师展示地球板块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板块的分布情况。
b.提问:同学们,地球表面是由哪些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是如何运动的?
c.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地球表面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它们在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地壳运动。
d.通过多媒体展示板块运动示意图,让学生直观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2.地壳运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a.老师提问:地壳运动对海陆分布有什么影响?
b.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地壳运动是导致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包括板块碰撞、挤压、拉伸等。
c.通过多媒体展示地壳运动导致的海陆变迁实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地中海的缩小等。
3.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
a.老师提问:地壳运动还会引发哪些自然灾害?
b.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地壳运动会导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
c.通过多媒体展示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危害。
三、课堂活动
1.小组讨论
a.老师提出问题: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海陆变迁现象?
b.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c.各小组代表发言,老师点评并总结。
2.实验操作
a.老师展示地球仪和地质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板块运动。
b.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模拟板块运动,观察海陆变迁现象。
c.各小组展示实验结果,老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
1.老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以及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
3.老师强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关注地球的动态变化,保护我们的家园。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收集生活中的海陆变迁实例,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
1.板块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