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实录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通过介绍海陆变迁的原理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动态变化,培养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工具,观察、分析海陆变迁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地理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地球表面的变化,形成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性认识,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并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地球表面形态的动态变化:重点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壳运动,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理。
-海陆变迁的实例:通过列举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陆漂移假说等实例,让学生具体感知海陆变迁的过程。
2.教学难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涉及多个板块的运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和地壳运动的机制。
-海陆变迁的证据分析:如何从地质、地貌、生物化石等方面分析海陆变迁的证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地球仪、地图册
-课程平台:学校地理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海陆变迁相关的教学视频、图片资料
-教学手段:PPT课件、实物模型展示、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海陆变迁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海陆变迁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海陆变迁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如地壳、岩石、海平面等。
详细介绍板块构造学说,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和地壳运动的机制。
3.海陆变迁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海陆变迁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海陆变迁案例进行分析,如大陆漂移假说、海底扩张理论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海陆变迁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海陆变迁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海陆变迁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海洋资源保护”、“海岸线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海陆变迁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海陆变迁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原理、案例分析等。
强调海陆变迁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海陆变迁的知识。
7.课后作业(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海陆变迁的短文或报告,要求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作业要求在下次课前提交。
六、知识点梳理
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1.地球表面的海陆比例:地球表面71%为海洋,29%为陆地。
2.海洋的类型:根据深度分为浅海和深海;根据盐度分为咸海和淡水。
3.陆地的类型:根据形态分为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等。
二、海陆变迁的基本原理
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由多个板块组成,板块之间发生相互运动,导致海陆变迁。
2.地壳运动:地壳在地球内部的重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断裂和抬升,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3.海平面变化:气候、冰川、海洋密度等因素影响海平面高度,进而影响海陆分布。
三、海陆变迁的证据
1.地层:不同地层中的化石、沉积物等反映古代海陆分布和变迁。
2.地貌:山脉、海岸线、海岛等地貌特征体现海陆变迁的过程。
3.现代地理现象:如大陆漂移、海底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