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美术大单元教学设计.docx
美术大单元主题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国民间美术的创新表达》
(建议课时:8-10课时,跨2-3周)
一、单元设计思路
1.核心素养导向
文化理解: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
图像识读:分析传统纹样、色彩、造型的象征意义。
美术表现:运用传统元素进行现代艺术创作。
创意实践:融合传统工艺与新材料、新技术。
审美判断:对比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审美差异与共通性。
2.驱动性问题
如何通过传统民间美术元素(如剪纸、年画、泥塑等)创作具有现代感的艺术作品?
传统艺术如何与当代生活产生关联?
二、单元结构分解
课时:1-2
主题: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发现传统之美
1.观看纪录片《中国手作》,分析民间美术案例(如剪纸、年画、蓝印花布)。
2.分组研究一种民间美术形式,提炼其视觉特征(纹样、色彩、寓意)。
课时:3-4
核心素养目标:解构与重构
临摹传统纹样,拆解其构成规律(对称、重复、象征)。
用数字化工具(如平板绘图)重组传统纹样,设计现代图案。
图像识读、创意实践、美术表现
课时:5-6
核心素养目标:跨界实验
尝试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载体(如环保袋、手机壳、海报)。
小组合作:用综合材料(纸艺、黏土、废旧物)创作装置作品。
创意实践、美术表现、文化理解
课时:7-8
核心素养目标:展示与反思
举办班级“传统×现代”艺术展,学生担任策展人。
撰写创作说明,分析传统元素的应用逻辑。
审美判断、文化理解、语言表达
三、学科融合与拓展
1.跨学科链接
历史:探究民间美术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功能。
语文:撰写艺术创作说明,强化逻辑表达。
信息技术:运用数字工具进行图案设计与作品展示。
2.社会实践
参观本地民俗博物馆或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
将作品义卖或捐赠社区,传递文化保护意识。
四、评价设计
1.过程性评价
学习单:记录纹样分析、草图构思过程。
小组互评:从创意性、完成度、文化内涵三方面评分。
2.总结性评价
维度: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美术表现
标准:能准确解释传统元素的象征意义。传统与现代结合方式新颖,材料运用合理。构图完整,色彩和谐,工艺精细。
五、教学资源建议
1.素材库:故宫纹样数据库、敦煌色彩图谱。
2.工具:水彩、马克笔、黏土、废旧材料、Canva/Procreate(数字设计)。
3.参考案例:当代艺术家徐冰《背后的故事》、蔡国强的火药艺术。
六、教学反思点
1.学生是否能从“模仿传统”转向“创新表达”?
2.如何平衡技术训练与创意激发?
3.是否建立了文化认同与批判性审美的意识?
设计亮点:
通过“传统→解构→创新→应用”的进阶路径,将文化传承与当代艺术表达结合,避免单纯技法训练,强调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符合“做中学”的课改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