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3课时)(教学设计).docx
教学设计
备课组名称
高一地理
周次
本节
教学内容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三课时)——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
本节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理核心素养:
1.观察并解释分析生活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现象,归纳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纬度分布规律。
2.结合示意图,理解五带形成、四季更替的原因,说明五带的划分依据。
本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本节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本节内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
学
过
程
预
设
导入:
播放视频,思考问题:日晷的计时原理跟什么有关系?为什么智能太阳花发电板太阳能发电板跟随着太阳运动?
新课讲授: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任务一:什么是太阳高度角?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角?
观看夏至日赤道地区和北回归线地区的太阳视运动视频。
【合作探究】1、一天中什么时候太阳高度角最小?什么时候太阳高度角最大?
2、日出日落时太阳高度角是多少?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角是多少?
3、北京(家乡)的太阳高度角有可能是90°吗?
学生回答参考:
一天中日出日落太阳高度角最小,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日出日落时太阳高度角是0°,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角是90°。
不可能。
教师讲解:
太阳高度:太阳光线相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字母h表示。
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过程:
最小值出现当在地日出或日落,最大值出现在当地正午,即地方时12:00。自日出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正午时达到最大,自正午到日落,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0°,直射点上:太阳高度角=90°。
太阳高度的取值范围是0°—90°。
北京不在太阳直射的范围内,所以正午太阳高度角<90°。
正午太阳高度(角):某地正午12:00的太阳高度角,用H表示。
任务二: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有什么变化规律?
【合作探究】完成表格
学生回答参考:
教师讲解:通过表格可得到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极递减。
播放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相关视频。
【合作探究】绘制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特点。
教师讲解:
任务三: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季节有什么变化规律?
【合作探究】1、找到太阳直射的范围,并思考其何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2、图中紫色和黄色区域,何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学生回答参考:
1、太阳直射的范围为南北回归线之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各地,每年受到太阳直射两次,受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2、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纬度带,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纬度带,正午太阳高度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达最小值。
教师讲解:
任务四:正午太阳高度角如何计算?
【合作探究】已知太阳直射点位于20?N纬线上,求图中A、B的正午太阳高度。
学生回答参考:
A:H=90?-40?=50?;B:H=90?-50?=40?。
教师讲解: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纬度差|(太阳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差)
注意纬度差计算的同加异减法则:若两点在同一半球,用较高纬度减去较低纬度;若两点分属于南、北半球,则将两点的纬度求和。
任务五: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材料一图一为北京故宫日晷图,日晷也称日规,主要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
材料二智能太阳花也称光伏花或光伏太阳花,太阳能电池板采用花瓣式结构,白天自动展开,全天跟踪太阳移动,确保与太阳保持最佳的发电角度,夜晚则会自动收叠起来,进入“睡眠状态”。
材料三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地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集热板成直角,因此集热板夹角与当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如图所示。
【合作探究】
1、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为何我国北方楼间距大于南方?
2、为何中国的房屋往往坐北朝南?
3、一天中什么时候影子最短?与什么有关系?
4、夏至日当天,日晷晷针的影子的水平转动方向是什么?
5、与冬至日相比,夏至日我国智能太阳花仰角变化幅度更;与浙江相比,新疆的“智能太阳花”仰角变化幅度更。(填写大或小)
6、与冬至日相比,夏至日我国北方地区的热水器仰角更。(填写大或小)
学生回答参考:
1、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较小。
2、得到更多的太阳光照。
3、一天中正午时刻日晷晷针影子最短,与太阳高度有关。
4、东南-正南-西南
5、与冬至日相比,夏至日仰角变化幅度更大;与浙江相比,新疆变化幅度更小。
6、与冬至日相比,夏至日我国北方地区的热水器仰角更小。
教师讲解:
建同样高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