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1章 地球的运动 第2节 第1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2节第1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实录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差、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地球公转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通过地球自转现象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同时,通过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最后,通过观察和讨论,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此前学习地理时已经对地球的基本形状、地球公转的概况有所了解。然而,对于地球自转的具体运动规律、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认识不够深入。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自然现象和地球运动有一定的兴趣,好奇心强,喜欢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实践活动来学习。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处理复杂地理问题时,可能存在思维定势,难以跳出传统思维模式。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昼夜更替、时差等概念难以形象化理解。此外,学生在分析地理现象与人类活动关系时,可能由于知识储备不足,难以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地理原理。因此,教师需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多媒体演示,系统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地理意义,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实验法: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自转的现象,加深对自转意义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地球自转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地球自转的动态过程,增强教学直观性。
2.地球仪演示: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学生直观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
3.在线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拓展学习内容。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首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自转现象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它为什么会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用时:5分钟
2.新课讲授
(1)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
详细内容: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概念,结合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使学生建立对地球自转的基本认识。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详细内容: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差、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地理现象,通过实例分析这些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地球自转的意义
详细内容:探讨地球自转对地球环境、生物、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意义,如影响气候、生物节律、交通等。
用时:15分钟
3.实践活动
(1)模拟地球自转实验
详细内容: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自转的过程。
(2)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
详细内容:引导学生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自转方向、周期等关键信息,加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3)地球自转与日常生活关系调查
详细内容:让学生调查日常生活中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现象,如日出日落时间、交通工具运行等,分析地球自转对这些现象的影响。
用时:10分钟
4.学生小组讨论
(1)地球自转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回答:学生讨论地球自转导致太阳辐射不均匀,进而影响气候分布,如赤道地区阳光充足,气候炎热。
(2)地球自转对生物节律的影响
举例回答:学生讨论地球自转导致昼夜更替,影响生物的作息时间,如鸟类迁徙、植物开花等。
(3)地球自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回答:学生讨论地球自转产生的时差对交通、通讯、作息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跨时区旅行、国际会议协调时间等。
用时:10分钟
5.总结回顾
详细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实际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用时:5分钟
总计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介绍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度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地球自转解释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自转与时区:探讨地球自转如何导致时区的产生,以及不同时区之间时间差异的计算方法。
-地球自转与地球形状:讨论地球自转如何影响地球的形状,以及地球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