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一棵小桃树表格教学设计.docx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一棵小桃树表格教学设计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一棵小桃树》一文,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对描写手法有一定了解,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情感态度。通过阅读《一棵小桃树》,学生能够提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描写能力,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情感共鸣和审美鉴赏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一棵小桃树》的写作手法,包括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
2.感悟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1.把握文章中复杂的情感线索,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层次。
2.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分段阅读,引导学生逐段分析,提炼写作手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者情感的理解,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加深情感体验。
3.结合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4.利用多媒体展示家乡风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辅助理解文章主题。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关键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体验作者的情感变化,增进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3.运用多媒体展示家乡风光,结合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家乡情感的认识。
4.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探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促进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一棵小桃树》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是否记得自己家乡的一棵特别的树?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展示一些家乡树木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树木与家乡的联系。
简短介绍《一棵小桃树》的作者及背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一棵小桃树》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一棵小桃树》的基本内容、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过程:
讲解《一棵小桃树》的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文章的基本结构。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一棵小桃树》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一棵小桃树》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一棵小桃树》中的几个关键段落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段落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段落对家乡情感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一棵小桃树》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家乡的树木”、“自然的魅力”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一棵小桃树》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一棵小桃树》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一棵小桃树》的基本内容、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
强调《一棵小桃树》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感悟自然之美方面的价值。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以“家乡的一棵树”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家乡树木的热爱之情。
7.课堂延伸(5分钟)
目标: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
过程:
推荐一些与自然、家乡相关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寻找灵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如参与植树活动、记录家乡变化等。
六、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乡土情结》:推荐学生阅读张爱玲的《乡土情结》,通过阅读了解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并与《一棵小桃树》中的情感进行对比。
-《树木的智慧》:介绍一本关于树木生态和生物学知识的书籍,如《树木的智慧》,让学生了解树木的多样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