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docx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为标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等,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增强环保意识。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课本,通过课堂讨论、图片展示、视频观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学生将通过学习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升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区域对比,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区域认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2.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
1.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及地质年代。
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及治理措施。
解决办法:
1.通过地图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结合实际案例,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如风力沉积作用等。
3.利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如塬、梁、峁等。
4.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如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课本,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本。
2.辅助材料:准备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图、地貌特征图、水土流失治理案例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实验器材:准备地球仪、地形模型等地理教学工具,以辅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布置地形模型展示台,确保教学环境适宜学生互动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黄土高原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5分钟)
-展示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图,讲解其大致范围和周边环境。
-结合地质年代,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如风力沉积作用等。
2.地貌特征(10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如塬、梁、峁等。
-讲解这些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对农业生产的影响(5分钟)
-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水土流失、土地贫瘠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如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2.提问: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有哪些?
3.提问:黄土高原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学生展示:请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治理措施,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2.提出问题:我们能为黄土高原的治理做些什么?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思考如何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教学时间:45分钟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变迁》
-《中国黄土高原治理工程》
-《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黄土高原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查阅相关书籍或网络资料,深入了解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文化特色和现代治理措施。
-鼓励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如参观当地生态恢复项目、农业科技园区等,亲身体验黄土高原的治理成果。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黄土高原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如水土保持技术、生态旅游开发等,并撰写研究报告。
-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讨论黄土高原治理的利弊得失,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植树造林、环保宣传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
3.知识点全面性:
-通过拓展阅读和自主探究,学生可以全面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生态治理等方面的知识。
-拓展材料涵盖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特征、人文景观、生态问题、治理技术等多个方面,有助于学生形成对黄土高原的全面认识。
4.实用性:
-拓展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地考察和社区服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