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docx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黄土的形成和分布,以及黄土高原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教材第六章《中国的河流与湖泊》和第五章《中国的地形》有关联,学生在学习过我国的地形特点及河流分布后,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将帮助学生深入认识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特点,以及黄土高原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
1.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地理观察和实际应用能力。
2.地理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地理素养:增强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提高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层面上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对中国的地形和河流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能力层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尚需提高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素质方面,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表现出好奇和兴趣,但缺乏深入探究的习惯。
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经过一年的初中生活,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课堂学习习惯,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在课程学习上,学生对黄土高原的了解多来源于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对黄土高原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环境问题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可能会因为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感到陌生而影响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互动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河流与湖泊》章节,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教材或复印的课文资料。
2.辅助材料:收集黄土高原的图片、地形图表、相关视频资料,以及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案例资料。
3.实验器材:准备黄土模型或样本,以便学生直观感受黄土的特性。
4.教室布置:设置多媒体展示区,确保投影仪和音响设备正常运行,便于播放视频和图片资料。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详细内容: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形知识,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地形类型?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接着展示一张中国地形分布图,让学生指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并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从而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15分钟)
详细内容:
(1)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貌特征,通过展示地形图和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黄土高原的地理形态。
(2)讲解黄土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分析黄土高原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案例,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3.实践活动(10分钟)
详细内容:
(1)分组观察黄土样本,让学生描述其颜色、质地等特征,并与已知的土壤类型进行比较。
(2)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利用黄土和水混合,观察黄土的侵蚀和流失情况,从而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3)让学生绘制黄土高原的地形分布图,培养其地图绘制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详细内容:
(1)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例如:植被破坏、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2)探讨如何合理利用黄土高原的资源,例如:退耕还林、生态农业等。
(3)分享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的案例,例如:淤地坝建设、梯田改造等,并分析其效果。
5.总结回顾(5分钟)
详细内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黄土的形成过程、生态环境影响等,强调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思考如何为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总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书籍,深入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2)视频资料:提供《探索发现:黄土高原》等纪录片,通过视觉影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3)学术文章:介绍《中国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