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医学复习重点.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学 GZUCM by HZN.2015
第一章 循环系统急症
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术
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称为心脏骤停,针对这一情况采取的最初的急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 (CPR),又称为心肺脑
复苏 (CPCR)。如果复苏未能成活则称为猝死。
【发病因素】:
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前者指心脏本身疾病所引起的心脏骤停;后者指由于其他组织、器官疾病或者意外
所致的。心脏血管疾病:最常见为冠心病,约 80%,尤其不稳定型心绞痛(UP)、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为多见,二者
又合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临床表现】
1.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常伴全身抽搐;
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停止或临终呼吸;
4.双侧瞳孔散大;
5.面色苍白、紫绀。
【心电图表现】
1、心室颤动(扑动) 2、无脉室速 3、心电机械分离 4、心室停搏
【西医诊断】
突然意识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或临终呼吸,即可做出心脏骤停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立即恢复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防治并发症和原发病。
「心肺复苏」
第一阶段为基础生命支持,此阶段主要目标是向心肌及全身重要器官供氧,包括开放气道(A)、人工通气(B)、胸外按压
(C)及除颤(D)四个方面,强调联合应用;
第二阶段为高级生命支持,主要为在BLS 基础上应用特殊设备、特殊技术及药物等来保持自主呼吸和心跳;
第三阶段为长程生命支持,在前两阶段基础上,重点是脑保护、脑复苏及其复苏后并发症的防治。
「基础生命支持」
判断和呼救:识别判断心脏骤停并立即启动急救系统。
A (accessment airway)开放气道。方法有仰头抬颌法和托颌法两种:
①仰头抬颌法:此法开放气道效果较好,操作容易,但不适宜用于颈部外伤者。
②托颌法:适用于颈部有外伤者,因此法易使抢救者操作疲劳,也不易于人工呼吸相配合,故在一般情况下不予应用。
B (breathing)人工呼吸。给予30 次胸外按压,开放患者气道后,即应做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张开口贴紧患者的嘴(要把患者的口部完全包住),用力向患者口内吹气。吹气要
深而慢,每次吹气时间在1s 以上,吹入气量为500~600mL,每次吹气时观察到患者胸廓上抬即可,连续吹气2 次。
口对鼻人工呼吸;
球囊面罩装置。
C (circulation)人工循环,胸外心脏按压:
a:部位:胸骨中下部的中央
b:抢救者肘关节绷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利用髋关节为支点,用上半身的重量往下压(杠
杆原理)
c:按压深度:胸骨下陷至少5cm
d: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在一次按压周期,按压与放松时间各为50%
e:按压频率:每分钟至少100 次
f: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30:2
g:开放气道后,缓慢吹气2 次,每次通气时间为1s 以上,再行胸外按压30 次,完成5 个30:2 的按压/通气后,再检
查循环体征,如仍无循环体征,继续行CPR。每2 分钟或5 个CPR 循环后,人员轮换。
D (defilibation)除颤。
a 位置:前电极:右上胸 锁骨下 胸骨右缘;
侧电极:左下胸 乳头左侧,电极中心放在腋中线上。
1
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学 GZUCM by HZN.2015
b 步骤:
1、涂导电糊,开启电源,选择能量;
2、充电;
3、确定两电极位置,确定无周围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同时按压两个放电按钮进行电击。
c 能量选择:建议使用设备最大能量(多为200J)除颤。
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可触及大动脉搏动;病人口唇、颜面部转红;瞳孔由大变小并出现睫毛反射和对光反射;自主呼吸开始出现。
复苏药物:心脏骤停时进行外周静脉穿刺宜选择上肢粗大的易进入的静脉。
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兴奋a 受体,收缩外周血管,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增加冠脉灌注,同时收缩颈外动脉,增加
脑血流量,有利于心脑的复苏,是治疗心脏骤停的首选药物。适用于心室静止、无脉性电活动、室颤、无脉室速。用量
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