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2课时 一氧化碳教学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docx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一氧化碳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课时以“一氧化碳”为主题,通过实验探究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认识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危害,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特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2.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到化学物质的安全性,增强安全意识,培养对化学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无臭等,并能准确描述。
②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其可燃性和还原性,能够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
③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一氧化碳难闻的气味无法直接感知,需要通过实验或其他手段间接认识其存在。
②一氧化碳的毒性表现复杂,理解其对人体危害的机制较为抽象。
③实验过程中如何确保安全,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3.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包括一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集气瓶、酒精灯等。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一氧化碳中毒的真实案例视频,提问学生:视频中的人物为什么会中毒?引发学生思考。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提出问题:我们知道氧气对人类非常重要,那么一氧化碳又有什么作用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3分钟)
-介绍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无臭、密度略大于空气等。
-强调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特点,便于学生记忆。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8分钟)
-介绍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
-通过实验演示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让学生直观感受。
-讲解一氧化碳还原性的应用,如金属冶炼等。
3.一氧化碳的毒性(4分钟)
-介绍一氧化碳的毒性,如对人体的危害、中毒症状等。
-强调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一氧化碳中毒的情境,并提出预防措施。
2.教师提问:如何区分一氧化碳和氧气?学生回答并讲解。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对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
2.提问: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在工业上有何应用?
3.提问: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3.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其他学生观察并总结实验现象。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鼓励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毒性。
2.布置作业: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一氧化碳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总计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无臭、密度略大于空气等,并理解其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和还原性,能够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学会了如何安全地制备和收集一氧化碳,以及如何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提高了实验技能。
3.安全意识:学生对一氧化碳的毒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了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增强了安全意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采取预防措施。
4.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时,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化学的角度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和案例教学,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6.合作能力: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学生学会了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