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
2024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一氧化碳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2024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主要围绕一氧化碳展开。内容包括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及其检验方法,以及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
2.提升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理解一氧化碳与其他物质的反应原理。
3.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一氧化碳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八年级化学课程中已经学习了氧气、氢气等气体的性质,对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有所了解。此外,学生还学习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普遍较高,尤其是对实验操作和化学现象的探究。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实验操作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理论学习和逻辑推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一氧化碳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对一氧化碳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区分其与其他气体的差异;二是实验室制取一氧化碳时,可能对实验操作的安全性、精确性把握不足;三是理解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的原理时,可能会对反应条件、产物等细节产生混淆。针对这些困难,教师需要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反应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2.设计实验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制取和检验一氧化碳,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氧化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一氧化碳中毒的新闻报道或事故案例,提问学生如何预防此类事故,引发学生对一氧化碳安全性的关注。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气体的性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以及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密度略大于空气等。
-讲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包括其还原性和可燃性,以及与氧气反应的原理。
-举例说明一氧化碳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如炼铁、有机合成等。
-互动探究: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氧化碳的危险性和防护措施。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制取一氧化碳,观察其性质,并学习如何检验一氧化碳。
3.实验操作(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氧化碳的制取和检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指导: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教师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纠正操作错误。
4.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一氧化碳性质和反应原理的理解。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练习中的问题,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指导:
-教师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
-教师总结练习中的常见错误,强调重点和难点。
5.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一氧化碳的安全性和重要性。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反思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
6.布置作业(约5分钟)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包括书面练习和实验报告。
-教师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密度略大于空气等。
-学生理解并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包括其还原性和可燃性,以及与氧气反应的原理。
-学生能够区分一氧化碳与其他气体的不同,如氧气、氮气等。
2.实验技能:
-学生能够熟练进行一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包括选择合适的试剂、控制反应条件等。
-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如酒精灯、试管、导管等,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学生能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实验分析能力。
3.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氧化碳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如炼铁、有机合成等。
-学生能够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