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河大音像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立体蘑菇3D画》教学设计.docx
全国河大音像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立体蘑菇3D画》教学设计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全国河大音像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立体蘑菇3D画》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星期三9:00-10:00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立体蘑菇3D画》,学生将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意设计,提升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激发对科技的兴趣,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如开关机、使用鼠标和键盘等。在之前的课程中,他们可能接触过简单的图形绘制和色彩搭配,对平面设计有一定的初步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信息技术课程有较高的兴趣。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强,能够跟随教师的指导进行操作。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动手实践,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立体蘑菇3D画》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理解三维空间概念困难、操作软件时遇到技术难题、创意设计思路不足等。针对这些困难,教师应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逐步克服。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立体蘑菇的3D绘制原理,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
2.实验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逐步完成蘑菇的3D绘制过程。
3.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创作心得,激发创意思维,提高合作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PPT展示立体蘑菇的3D效果,增强视觉效果。
2.教学软件:指导学生使用3D绘图软件,提高操作技能。
3.网络资源:推荐相关学习网站和视频,拓展学生知识面。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蘑菇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蘑菇的特点,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蘑菇是什么样的吗?它们是如何生长的?”以此激发学生对立体蘑菇3D画的兴趣。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平面图形绘制知识,如线条、形状、颜色等,为后续的3D绘制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立体蘑菇3D画的绘制步骤,包括建模、材质设置、光照调整等。
-举例说明: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立体蘑菇模型,并讲解其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3D绘制的步骤。
-互动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利用软件中的工具制作立体蘑菇,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3.学生活动(约25分钟)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协调组内成员的工作。
-动手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使用3D绘图软件进行立体蘑菇的绘制。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作品展示:每组选出代表,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要介绍创作过程。
4.巩固练习(约20分钟)
-教师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在绘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3D绘制的技能。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品,提出改进意见,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意设计能力。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3D绘制的要点,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学习。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使用3D绘图软件绘制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物体,如小汽车、飞机等。
-提示学生:教师提醒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注意软件操作规范,发挥创意,提高作品质量。
6.课后反思(约5分钟)
-教师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学生反馈:学生填写课后反馈表,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指导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
-学生掌握了立体蘑菇3D画的绘制步骤,包括建模、材质设置、光照调整等基本技能。
-学生学会了使用3D绘图软件进行创作,提高了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
-学生对三维空间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将平面图形转化为立体模型。
2.能力提升:
-学生培养了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设计立体蘑菇,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提高了审美能力,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3D作品。
-学生增强了问题解决能力,通过遇到并解决操作软件中的技术难题,提升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兴趣: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探索和学习相关知识。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到了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