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河大音像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小荷初绽水中生》教学设计.docx
全国河大音像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小荷初绽水中生》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全国河大音像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小荷初绽水中生》教学设计,本节课以“认识计算机”为主题,通过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使用。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使用鼠标和键盘进行基本操作。
4.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鼠标和键盘操作,对计算机有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学习。
2.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较高,好奇心强,但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性相对较弱。
3.学生学习风格各异,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乐于实践;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理论学习和观察。
4.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区分不清,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时难以自行解决,以及对于复杂操作步骤的理解和记忆。此外,学生可能对计算机的隐私和网络安全意识不足,需要教师引导。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件资源: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办公软件(如Word、PowerPoint)、简单的绘图软件。
-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鼠标、键盘。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与计算机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在线教学视频。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示范操作、小组讨论。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教师展示实物计算机,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计算机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
3.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二、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1.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包括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
-教师通过实物展示,逐一介绍各部件的功能。
-学生跟随教师讲解,了解各部件的作用。
2.讲解计算机的功能,包括文字处理、图片处理、视频播放等。
-教师演示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如Word文档编辑、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
-学生观察并尝试操作,熟悉计算机的基本功能。
3.讲解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方法。
-教师示范正确的启动和关闭计算机步骤。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练习启动和关闭计算机。
三、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1.学生尝试使用鼠标和键盘进行简单的操作,如点击、拖拽等。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绘图。
-教师讲解绘图软件的基本操作,学生跟随练习。
3.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了解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视频中的细节,提高学习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计算机在哪些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举例回答:学习、工作、娱乐、购物等。
2.学生分组讨论:“在使用计算机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举例回答:网络安全、信息保护、正确坐姿等。
3.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举例回答:多加练习、请教他人、参加培训等。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计算机知识?”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难点是正确操作计算机。希望大家课后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尝试使用计算机完成以下任务:打开Word文档,编辑一篇简短的作文;使用绘图软件绘制一幅简单的图画。”
用时:5+15+15+10+5=50分钟(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调整)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计算机简史》: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起源和演变。
-《计算机基础知识》:详细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硬件和软件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计算机知识体系。
-《网络世界》:介绍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网络应用,激发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兴趣。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查阅相关书籍或资料,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