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向亚马逊学什么?.docx
我们应该向亚马逊学什么?
亚马逊从图书开始,从单品类电商开始,不断拓展业务边界,不仅打通了线上线下,还构筑了遍及全球的平台生态,通过基础设施对外服务,从服务个人客户做到了赋能企业客户,还进入智能硬件、智能语音、金融服务、本地服务、游戏、影视、娱乐乃至壁垒极高的医疗行业。
那么亚马逊业务模式的不断演进、业务范围的持续拓展是碰运气,还是跟风口,抑或是有什么深刻的底层逻辑?
亚马逊的所有业务拓展,都是围绕客户展开的。几乎每次演讲,每次接受采访,只要谈到亚马逊,贝佐斯就会强调“痴迷客户”。
在贝佐斯看来,客户是亚马逊最宝贵的资产,是亚马逊增长飞轮的核心。
第三方卖家为什么要来亚马逊的平台?因为这里有数亿客户。亚马逊为什么能够持续不断地开拓新的品类、新的领域?因为客户信任亚马逊,并且还有未被很好地满足的需求。
平台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客户:客户的数量、客户的活跃度、客户的黏性,以及客户持续带来的价值。
客户体验好,更多客户涌入,更多第三方卖家平台加入,平台规模得以扩大,成本结构不断优化,平台商品价格降低,客户体验就更好,从而吸引来更多的客户和商户。如此不断循环向前,不断自我强化。
贝佐斯对此高度警惕,他经常提醒大家,对客户,要永远保持敬畏。他曾这样写道:“我们绝不能骄傲自满,放松懈怠。我总是提醒大家,每天早起都应当充满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不是来自对手,而是来自客户。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客户成就了我们的业务发展,我们要对客户负责,要对客户永远保持敬畏。很多人谈客户忠诚,其实只要其他地方有更好的选择,客户就会立马转身而去。”
客户给企业的信任,不是应该的,更不是永恒的。客户信任,需经过天长日久的努力与考验才能赢得,然而一两次的疏忽大意就会断送,之后再想恢复就难了。
贝佐斯认为,你的人就是你的企业,招人对于亚马逊是最重要的决策,宁可错过,也不错招。
这似乎非常有违常理,因为通常人们最大的担心有两个:一是害怕错过人才,于是会放宽标准,把可能对的人先招进来,用了之后,发现不对,之后再换;二是害怕错过业务机会,业务不等人,既然急于用人,稍差点儿总比没人强,先招个人进来,把事做起来再说,大不了,之后再换。
贝佐斯不这么想。他认为:人不对,再怎么补救都没用。
亚马逊需要的正确的人要同时具备三种特质:有创新能做事的实干家;有担当有主人翁精神的人;内心强大能抗压的人。以至于亚马逊为了吸引到符合这些特质的人,在官网上公开分享成功面试亚马逊的重要建议,其中包括领导力原则、失败的经历和写作能力,以便求职者面试前先自我衡量自我淘汰,也方便面试者参加面试时面试官对其这几个方面进行考察评价。
而作为亚马逊的面试官,也要遵循招人的流程,面试前不仅要看之前面试官的面试记录,参考他们的各种发现及具体评价,以调整自己的面试问题及侧重点。面试中,还要详细记录候选人的回答,以备自己和后续的人进行评价判断,以及后续把关人对自己的提问。
面试后,还要把自己的观察、评价和是否录用的建议填入系统,供下一位面试官在面试前参考。最后,如果大家意见不统一,或把关人认为有必要召集大家一起讨论,还必须参加集体研讨。
几乎所有企业都定业绩指标、做数据分析、有各种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然而,在很多企业,内部信息流动相当不畅,往往条块割据,层级不通,而且非常滞后,有些问题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个季度才能暴露出来。
数字时代,企业要对数据有全新的认识,因为数据已成为新的核心资产。
在亚马逊,人人都知道的一句名言是:凡事要有数据支撑。
领导不仅应要求自己说话办事都有数据支撑,还要对别人提供的数据信息严格核实、严谨求证。
亚马逊建立了极细致及全面的数据采集体系,能够实时采集、追踪数据。如果有需要,员工可以看到每天、每小时、每分、每秒的数据。如果出现异动,系统会自动提示相关人员。你可以看到哪些数据是正常的,哪些数据超出正常范围值,你可以根据数据去钻取原因,分析问题所在,然后迅速处理。
而且基于数据的全面打通和信息透明,你可以看到职权范围内与工作相关的所有数据,方便与上下游工作伙伴的协作与沟通。这样就可以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当今时代,变化的速度及幅度都远超以往。这意味着“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不仅如此,现在的成功似乎也越来越短。
此外,亚马逊鼓励员工创新创造,并给予包容的试错空间和试验时间。因为亚马逊深知通往创新成功的路是曲折的,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也就是说,在贝佐斯眼中,失败已经被纳入了成本核算里。想要一定规模的成功,就必须付出一定规模的失败。
数字时代,决策必须既好又快,重点在“快”。关键决策一旦慢了,市场窗口一旦错过,即便处于领军地位的企业,也会错过整整一个时代,甚至是一次错过,次次错过。
在决策机制方面,亚马逊在重视决策质量的同时,更强调决策速度。面对海量的信息和多种维度,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