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课《学会宽容》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x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课《学会宽容》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学会宽容》这个话题。哎呀,宽容啊,这可是咱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呢!咱们六年级了,要学会理解和包容,这样我们的友谊才会更加深厚,我们的集体才会更加和谐。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做一个宽容的人。??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认识到宽容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法治精神,认识到宽容与法律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知识,对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宽容这一概念,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理解,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实际运用。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六年级的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较高的兴趣,他们乐于探讨社会现象,喜欢通过讨论和活动来学习。在能力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道德观念。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更习惯于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理解宽容这一概念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如何将宽容与法律界限区分开来;二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运用宽容;三是如何克服自身的偏见和狭隘,真正做到宽容待人。针对这些挑战,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逐步克服。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材,以便查阅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宽容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及展示宽容原则的图表,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3.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同时确保教学环境整洁,为学生的互动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校园欺凌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应该如何处理?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宽容在解决这类问题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3.学生分享观点,教师简要总结,引出本节课主题——《学会宽容》。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师讲解宽容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2.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宽容的原则和方法,如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理解差异等。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宽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化解矛盾、增进友谊等。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宽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宽容与法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宽容与法律的区别。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到宽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3.教师提出问题:宽容是否意味着我们放弃原则?
4.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宽容与关爱他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宽容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以“宽容的力量”为主题,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践行宽容的经历。
教学双边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梳理
1.宽容的定义:
-宽容是指对他人的错误或缺点能够理解和接纳,不对他人进行报复或歧视。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
2.宽容的重要性:
-有助于化解矛盾,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增强个人的心理素质,提升自我修养。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3.宽容的原则:
-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对他人进行侮辱或歧视。
-理解差异: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包容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行为。
4.宽容的方法:
-保持冷静:面对冲突和矛盾,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化。
-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了解对方的想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勇于道歉:在发现自己犯错时,勇于向他人道歉,承担责任。
5.宽容与法律的关系:
-宽容与法律并非对立,宽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律的不足。
-在法律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