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学会宽容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统编版.docx

发布:2024-07-26约5.42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学会宽容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统编版中“2学会宽容”一章节,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宽容心态,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本课时为第2课时,侧重于让学生理解宽容的内涵,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宽容他人是一种美德,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课程内容与课本紧密联系,通过案例解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宽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强调宽容并非放任,而是在原则问题上明确立场,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培养以下能力:首先,提升道德认知,使学生理解宽容的本质,认识到其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其次,培养同理心,让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感受;最后,强化社会交往能力,通过课堂活动,使学生掌握宽容待人的方法和技巧,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这些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契合,旨在帮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领域形成核心素养,为成为具有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六年级学生,他们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方面的层次、知识、能力、素质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层面:经过前几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基础,对宽容的概念有所了解,但理解可能较为表面。对于宽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部分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因此,本节课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宽容的内涵和意义。

2.能力方面:六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中,能够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观点偏激、不能充分听取他人意见的问题。因此,本节课需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

3.素质方面:学生在道德素质方面表现良好,尊重师长、团结同学,但个别学生可能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表现出自私、狭隘的心态。本节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使其具备宽容待人的品质。

4.行为习惯:六年级学生已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但在面对冲突和矛盾时,部分学生可能难以控制情绪,采取宽容的态度解决问题。此外,部分学生可能过于在意他人看法,导致在人际交往中过于妥协。本节课需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引导他们在保持原则的前提下,学会宽容他人。

5.对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可能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a.个性特点:性格开朗、善于沟通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宽容的理念,而性格内向、敏感的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抵触情绪。

b.家庭教育:家庭氛围和谐、父母教育方式民主的学生更容易培养出宽容的品质,而家庭氛围紧张、父母教育方式严格的学生可能在这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c.社会环境:学生在校内外的人际交往中,受到同学、老师、亲朋好友等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对他们的宽容观念产生影响。

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宽容的内涵和意义;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宽容;

3.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4.结合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提高学生宽容待人的自觉性;

5.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教学方法与策略

为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结合学习者特点,以下教学方法与策略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教学方法选择:

a.讲授法:教师以讲解、引导为主,系统地阐述宽容的含义、价值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b.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同理心和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

c.案例研究:通过分析典型实例,让学生了解宽容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项目导向学习:设置与宽容相关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完成,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活动设计:

a.角色扮演:设计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宽容待人带来的积极影响,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b.实验活动:进行道德与法治小实验,让学生在互动中体会宽容的力量,激发他们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兴趣。

c.游戏活动:设计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人。

3.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a.PPT:制作精美的PPT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b.视频:播放与宽容相关的教育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宽容的魅力,增强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

c.在线工具:利用网络资源,如教育平台、论坛等,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d.实物教具:准备相关实物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