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文字处理 10 制作表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信息技术(三起)四年级上册.docx
《第二单元文字处理10制作表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信息技术(三起)四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文字处理10制作表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信息技术(三起)四年级上册,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表格的创建、编辑和美化技巧,提高文字处理能力。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符合四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实用性强,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文档制作。
核心素养目标
1.信息意识:培养学生对表格信息的敏感度和数据处理能力。
2.计算思维:通过制作表格,锻炼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学会使用表格工具,培养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4.信息社会责任: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伦理,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掌握表格的基本操作,包括创建、编辑和格式化表格。
②理解并应用表格的自动填充、排序和筛选功能,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③学会使用表格样式和图表功能,美化表格并增强数据可视化。
2.教学难点,
①理解表格数据结构,包括行、列、单元格的概念和关系。
②正确应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计算,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③创造性地使用表格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制作,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
④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共同完成复杂表格任务。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表格制作过程。
3.实验器材:配置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实践操作。
4.教室布置:布置分组讨论区,设置实验操作台,方便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表格制作任务。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表格的场景,如家庭记账、学校成绩单等,引导学生思考表格在生活中的作用。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文本编辑、字体设置等,为学习表格制作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①表格的基本概念:介绍表格的组成元素,如行、列、单元格,以及表格在文档中的作用。
②表格的创建:演示如何从空白文档开始创建表格,以及如何调整表格的行列数。
③表格的编辑:讲解如何插入、删除单元格和行、列,如何合并单元格,以及如何调整单元格的宽度和高度。
-举例说明:
①展示一个简单的表格制作案例,如学生成绩表,让学生直观看到表格的创建和编辑过程。
②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创建一个简单的表格,巩固所学知识。
-互动探究:
①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表格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②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表格制作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
①学生独立完成几个表格制作任务,如制作课程表、个人简历等。
②学生互相检查和评价彼此的表格制作,提高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师指导:
①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②针对学生在表格制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表格制作技巧。
4.课堂小结(约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表格制作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表格,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5.课后作业(约10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包含公式和图表的复杂表格,如班级统计表。
-要求学生在下节课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6.课堂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反馈学习心得,提出改进建议。
备注:以上教学过程为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表格的基本概念,如行、列、单元格,以及表格在文档中的作用。
-学生能够独立创建、编辑和格式化表格,调整行列数,合并单元格,以及调整单元格的宽度和高度。
-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表格的自动填充、排序和筛选功能,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2.技能提升:
-学生能够运用表格工具进行数据计算,解决实际计算问题,如计算总分、平均分等。
-学生能够使用表格样式和图表功能,美化表格并增强数据可视化,提升文档的视觉效果。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运用表格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制作,体现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应用能力:
-学生能够将表格制作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制作家庭账本、课程表、个人简历等。
-学生能够利用表格进行信息整理和展示,提高信息处理和表达能力。
-学生能够利用表格进行数据分析和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