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用计算器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北京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docx
1.12用计算器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京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选自《数学七年级上册》北京版教材,章节为“1.12用计算器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主要内容包括: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并能熟练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抽象概念,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提升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能力,并能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他们应能熟练进行正负数的运算,理解有理数的大小关系和相反数的概念。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好奇心,对使用计算器等现代工具充满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渐增强,开始能够处理更复杂的数学问题。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直观操作来理解概念,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更习惯于通过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理解运算顺序和优先级,特别是在涉及括号、乘方和分数的混合运算中;正确应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避免输入错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时,可能难以把握问题的本质,导致解题思路不清晰。此外,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从手工计算转向使用计算器可能会引起适应性问题。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数学七年级上册》北京版教材,以便于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有理数混合运算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运算过程和概念。
3.实验器材:准备计算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使用,并教授正确的使用方法。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便于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在教室适当位置布置实验操作台,方便学生进行计算器操作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那么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学生回答:老师,我们可以先计算加减法,再计算乘除法。
3.老师总结: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二、新课讲授
1.老师讲解:首先,我们要明确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以下顺序:先乘除,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先计算括号内的运算。
2.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复习:乘法、除法、加法、减法的运算顺序。
3.老师举例:例如,计算表达式3+4×2-5÷1的结果。
4.学生尝试计算:按照运算顺序,先计算乘除法,再计算加减法。
5.老师点评:同学们,你们做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学习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
三、计算器使用方法
1.老师演示:首先,打开计算器,选择正确的模式(如标准模式或科学模式)。
2.学生观察:老师,我看到了计算器的按键,但不知道如何使用。
3.老师讲解:计算器上的数字键用于输入数字,运算符键用于输入运算符号。例如,要输入表达式3+4×2,我们首先输入数字3,然后按加号键,接着输入数字4,再按乘号键,最后输入数字2。
4.学生尝试: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表达式3+4×2-5÷1的结果。
5.老师点评:同学们,你们已经学会了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现在,让我们来练习一些题目。
四、课堂练习
1.老师出示题目:计算表达式8÷2×3+5-6÷1的结果。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按照运算顺序和计算器使用方法,计算表达式的结果。
3.学生展示答案:请一位同学来展示他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4.老师点评:很好,你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是正确的。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个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题目。
五、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1.老师出示题目:计算表达式(2+3)×4-5÷(1-2)的结果。
2.学生讨论:我们该如何计算这个表达式呢?
3.学生回答:首先,我们要计算括号内的运算,然后再进行乘除法,最后计算加减法。
4.老师点评:很好,你们的思路很清晰。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展示他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5.学生展示答案:请一位同学来展示他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6.老师点评:你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是正确的。现在,让我们再来一个更复杂的混合运算题目。
六、复杂混合运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