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校地方课程实施方案(2025年春季学期).docx

发布:2025-04-23约1.57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校地方课程实施方案(2025年春季学期)

一、总体目标与原则

1.功能定位:

文化传承:挖掘地方自然风貌、红色资源、传统技艺等特色文化,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

实践育人:通过综合性、体验性活动(如地方历史探访、传统手工艺制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家国情怀:坚持“多元一体”理念,强化地方与国家的不可分割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基本原则:

整合实施:地方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班队活动等课时打通使用,避免独立设课。

动态优化:建立周期修订制度,每学期末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课程内容。

二、课程开发流程

1.需求调研与分析:

学生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如“你最想了解家乡的哪些文化?”)确定课程方向。

资源评估:联合地方博物馆、非遗传承人等,梳理可用资源(如本地红色遗址、传统手工艺作坊)。

2.课程设计:

主题设定:分年级设置课程主题,例如:

低年级:“家乡的节日与美食”(结合手工制作月饼、剪纸)。

高年级:“地方历史人物与革命故事”(组织红色研学活动)。

课程纲要:明确每门课程的课时、目标、内容结构(示例见下表):

课程名称

开设年级

课时

核心内容

非遗技艺体验

3-4年级

16

竹编、陶艺等传统工艺学习与制作。

红色足迹寻访

5-6年级

20

参观革命遗址,撰写研学报告。

3.资源整合:

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地方文化VR展厅、微课视频(如“家乡古建筑3D模型”)。

实践基地:与地方企业、文化机构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如茶园劳动体验基地)。

三、课程实施与教学策略

1.分年级实施计划:

一年级:利用地方课程课时开展入学适应活动(如“校园文化探索周”)。

二至六年级:每学期开设1门地方课程,每门课程每周1-2课时,与综合实践、劳动课整合实施。

2.教学方法:

项目式学习(PBL):例如“设计家乡旅游路线”(融合地理、历史、美术学科)。

情境教学:通过角色扮演(如“模拟古代市集”)、实地考察增强体验感。

3.师资保障:

教师培训:每学期组织2次专题培训(如“非遗技艺教学法”“研学活动设计”)。

专家协同:邀请地方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每学期至少2次讲座)。

四、评价与反馈机制

1.学生评价:

形成性评价:通过“实践任务卡”(记录活动参与度、作品完成度)进行过程性评分。

成果展示:举办“地方文化节”(展示学生手工艺品、研学报告),评选“文化小使者”。

2.课程质量监测:

动态评估:每学期末组织学生、家长填写满意度问卷,调整内容重复或效果不佳的课程。

淘汰机制:对连续两学期评分低于80分的课程予以暂停或重组。

五、资源与制度保障

1.组织保障:

成立“地方课程领导小组”(校长牵头,教务主任、学科组长、家长代表组成),负责方案审核与监督。

2.制度规范:

审议审核:严格执行“凡设必审”,课程纲要需经校级、县级教育部门双重审核。

安全管理:制定《校外实践活动安全预案》,明确带队教师职责。

3.经费支持:

每年预算5万元用于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建设、文化节活动。

六、注意事项

1.避免重复:地方课程内容需与国家课程互补(如语文课学《赵州桥》,地方课程补充本地古桥文化)。

2.思想性把关:课程内容须经政治审核,确保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家校社协同:通过家长开放日、社区文化展览等形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育模式。

实施说明:本方案需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每学期根据评估结果动态优化。注重课程实施的灵活性与创新性,鼓励教师开发多形态资源(如实践活动手册、活页资料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