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方课程实施方案.pdf

发布:2020-01-16约2.89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7 年— 2018 年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 ,结合我校课程改革和发展实 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 力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原则要求,使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互配合,形成目标一致、内容开放的课 程体系。 2、从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依据 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山东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地方 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基本内容,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设置与山东社会的 发展相适应,为山东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3、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青 少年特殊的生活体验,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探索领域,为他们提供自主 探索、想像和表达的空间。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文化、社会、自 然、科技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激发 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二、课程目标 ㈠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符合我校学 情和学生需要的优质课程,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㈡承袭、 弘扬优良的文化传统,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人才,为政治、经济、文化发 展服务。㈢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与执行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㈣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探索领域,增进学生对地方 文化、社会、自然、科技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三 、课程开发的原则 ㈠发展性原则。地方课程既要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更要满足学生 发展需求,同时还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程的自我完善。 ㈡地域性原 则。地方课程所选择的内容应与当地生产实际、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体现 地域特色和地区需求。㈢时代性原则。地方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现实生活 和社会发展,促进学生认识现实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关注时代发展。 ㈣ 实践性原则。地方课程的实施要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关注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创新精神,突出实践性和开放性。 四、课程设置及说明 1、课时安排:根据上级课时计划安排,地方课程每周从一、二年级每 周 3 课时,三至六年级各 2 课时,学校在进行教学时,地方课程课时不得 随意挪用或挤占。 2、教学内容设置: (1)《传统文化》每周 1 课时; (2)《安全教育》每周 0.5 课时; (3 ) 3-6 年级《环境教育》每周 0.5 课时;。 五、课程实施 ㈠单独安排课时,独立实施 学校在确保课时总量和师资平衡的前提 下,学校安排兼职教师利用单独课时开展地方课程教学。同时,依据学科 教学需要,设立教研组、学科组等机构,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㈡与 社会实践活动整合实施 在地方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坚持“贴近学生、贴近 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课堂延伸到课外,组织 和鼓励学生开展参观、考察、调查、研究、讲座等实践活动来实施课程。 六、课程评价 1、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在地方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 极性、参与状况等进行评价。 2、目标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地方课程的有关知识、情感、价值观, 合作意识与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 显性成果等进行评价认定。 七、保障措施 ㈠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规划并组织好对教育行政人员、校 长及教师的培训工作,依据“边培训、边研究、边开发”的原则,加强培 训资源建设以及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