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家庭的记忆 传统节日中的“家”(教学设计)-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docx
12家庭的记忆传统节日中的“家”(教学设计)-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本章节主要内容包括: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探讨这些节日中蕴含的“家”的概念和家庭记忆,引导学生体会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温暖,增强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传统节日中的“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增强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和尊重,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道德素养。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传统节日中“家”的含义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2.学生能够描述自己家庭中的传统节日习俗,并表达对家庭的情感。
难点:
1.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可能有限,难以深入体会“家”的文化内涵。
2.学生在表达个人家庭记忆时可能缺乏具体事例和情感表达。
解决办法:
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传统节日的庆祝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组织学生分享家庭传统节日的经历,鼓励学生用具体事例和情感来描述,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会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表达。
3.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家庭节日庆祝中体验“家”的情感和价值。
4.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将个人家庭记忆转化为艺术作品,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子屏幕、音响设备
-课程平台: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资料、图片库、节日视频短片、音频材料
-教学手段:故事讲述、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绘画创作、手工制作、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一段中国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的视频,如春节舞狮、中秋节赏月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视频展示的是哪些节日吗?这些节日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视频展示的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家庭情感。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师讲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象征意义,如春节的团圆、中秋节的思念等。
2.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节日中,家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家庭记忆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3.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分发卡片,每张卡片上写有一个传统节日的名称,学生随机抽取,并描述自己家庭中与该节日相关的记忆。
2.学生分享后,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家庭记忆的重要性。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你们认为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和家庭记忆还有意义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让家庭记忆更加丰富?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节日庆祝活动,如包饺子、做月饼等。
2.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家庭情感。
3.角色扮演结束后,每组分享表演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家庭记忆转化为艺术作品,如绘画、写作等?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庭记忆和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以“我的家庭记忆”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或绘制一幅画,表达对家庭的情感。
教学时间: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春节:团圆、祈福、拜年、放鞭炮、贴春联等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团圆、思念等
-端午节: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等
-清明节:祭祖、扫墓、踏青等
-重阳节:登高、赏菊、敬老等
2.家庭记忆与节日的关系
-家庭是节日庆祝的主要场所,节日是家庭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记忆中的节日习俗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社会文化传承。
3.家庭记忆的内容
-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如团圆饭、家庭聚会等。
-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包饺子、做月饼、赛龙舟等。
-家庭故事和传说:如家族历史、长辈的教诲等。
4.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祈福与感恩:节日是人们表达对祖先、神灵和自然的祈福和感恩之情。
-团圆与和谐:节日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传承与教育:节日承载着家族传统和文化教育,对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形成有重要影响。
5.家庭记忆的教育意义
-增强家庭观念:通过节日庆祝和家庭记忆,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传承文化传统:节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