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1节2《计算机系统组成》教学设计 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docx
第二单元第1节2《计算机系统组成》教学设计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计算机系统组成》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4月10日,星期一,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计算机系统组成》这一章节,揭开计算机神秘的面纱。准备好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们一起探索计算机的内在世界吧!????
核心素养目标
1.信息意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认识,理解信息处理的基本流程,提升信息素养。
2.计算思维:通过拆解计算机组成,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计算机系统的创新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4.信息伦理与安全意识:教育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伦理规范和安全知识,树立正确的信息安全观念。
学情分析
进入七年级的同学们,刚刚接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有一定的好奇心。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知识储备主要集中在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对计算机系统的深入了解相对较少。能力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比如使用鼠标和键盘,但面对复杂的计算机原理和组成,可能会感到困惑。
从学生层次来看,班级中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操作能力较强;而部分学生则相对较弱,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较为陌生。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信息意识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松散等问题,这些都会对课程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在《计算机系统组成》这一章节的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活动,注重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能力,同时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结合讲授法和案例研究法,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实例引入计算机系统组成的概念。
2.教学活动:设计“计算机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计算机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3.教学媒体: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图,配合实物模型或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
-展示一些有趣的计算机动画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计算机的神奇之处。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计算机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呢?”
2.回顾旧知: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计算机基本概念,如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等。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计算机系统组成?”
二、新课呈现(约20分钟)
1.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计算机系统的五大组成部分: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通信设备。
-通过图示和文字说明,让学生了解每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2.举例说明:
-以手机为例,讲解CPU、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体现。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
3.互动探究: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计算机系统各部分之间是如何相互配合的?
b.如果缺少某个部分,计算机还能正常工作吗?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巩固练习(约15分钟)
1.学生活动: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组成图,标注各部分的功能。
-学生之间互相检查,找出错误并进行修改。
2.教师指导:
-针对学生在绘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自己的作品,提高绘图质量。
四、课堂小结(约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计算机系统五大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系统组成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有什么意义?”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所学知识,共同探讨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度如何?
2.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改进?
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4.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介绍计算机硬件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到现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演变和进步。
-计算机内部结构图集:提供不同类型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图,包括个人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