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docx
2.5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2.5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本章节内容以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通过学习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种类及代表作品,以及甲骨文的发现、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成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通过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理解历史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古代社会现象的能力。
4.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代表作品。例如,讲解商代青铜器的纹饰特点,如饕餮纹、云雷纹,以及著名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重点二:甲骨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如分析甲骨文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以及甲骨文记载的占卜内容。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理解古代青铜器的文化内涵。例如,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难点二:解读甲骨文中的古代文字。如引导学生识别甲骨文中的基本字义,并尝试解读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文句子。
-难点三:将甲骨文与青铜器结合,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例如,通过分析甲骨文中的祭祀、战争等记录,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社会的某些侧面。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相关章节。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实物图片、制作过程视频等。
3.教学辅助工具: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以便展示图片和图表。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学生可以方便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站在讲台前,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章节——青铜器与甲骨文。这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窗口,让我们一起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2.学生们坐端正,眼神中透露出好奇和期待。
二、新课讲授
1.老师首先介绍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代表作品,如商代青铜器的纹饰特点、著名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引导学生关注青铜器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
-老师指着幻灯片上的司母戊鼎:“同学们,这个鼎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高133厘米,重832.84千克,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它反映了商代社会的繁荣和强大的国力。”
-学生们纷纷点头,认真观察幻灯片上的图片。
2.老师接着讲解甲骨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分析甲骨文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以及甲骨文记载的占卜内容。
-老师指着幻灯片上的甲骨文:“同学们,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些甲骨片上的文字记载了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祭祀、战争等各个方面。”
-学生们开始尝试解读幻灯片上的甲骨文,并积极举手发言。
3.老师引导学生将青铜器和甲骨文结合起来,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古代人们为什么要制作这么多青铜器呢?”
-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可能是为了祭祀,有的说可能是为了装饰。
-老师总结:“是的,古代人们制作青铜器确实有很多用途,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祀。这些青铜器既是实用工具,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4.老师进一步讲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如分析甲骨文中的祭祀、战争等记录。
-老师举例:“比如,在甲骨文中,我们发现了关于古代人们祭祀的记载,这些祭祀活动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
-学生们认真聆听,不时记录下重要的信息。
三、课堂互动
1.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学生们分组讨论,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2.老师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并进行点评。
-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分享自己的观点,老师给予点评和补充。
四、巩固练习
1.老师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青铜器。
-用甲骨文写一段简单的句子。
-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古代祭祀活动的短文。
2.学生们认真完成练习,老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与拓展
1.老师对今天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青铜器和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老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青铜器和甲骨文,了解了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珍惜和保护。”
2.老师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