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docx
2.5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二单元“夏、商、西周”中的“青铜器与甲骨文”章节内容。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同时将所学知识与学生之前所学的甲骨文相关知识相联系,有助于加深对甲骨文的认识和运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历史思维,通过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
2.提升文化理解素养,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3.增强信息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从甲骨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古代历史知识,如对夏、商、周等朝代的简单了解。在语文课上,学生可能对甲骨文有过初步的认识,但对于青铜器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因此,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但对于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具体内容和历史意义还需进一步学习。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尤其是对古代文明和文化遗产。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学习。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物和图像来理解知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更偏好通过文字和文献来深入探究。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甲骨文这种古老文字的识别和理解;二是青铜器作为古代艺术品,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工艺技术可能难以直观理解;三是将青铜器和甲骨文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制度等历史背景相结合进行分析。此外,学生可能缺乏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这也会影响他们对这些历史遗物的理解和学习。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教材,以便课堂阅读和笔记。
2.辅助材料:准备与青铜器和甲骨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教学内容。
3.实验器材:无实验器材需求。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准备黑板或电子白板,以便展示教学内容和进行互动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以“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青铜器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的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青铜器的了解。
2.回顾旧知:简要回顾甲骨文的基本知识,如甲骨文的起源、用途等,为学习青铜器做好铺垫。
二、新课呈现(约20分钟)
1.讲解新知:
a.详细介绍青铜器的种类、制作工艺、历史背景等。
b.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
2.举例说明:
a.以商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为例,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讲解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b.分析青铜器上的纹饰,如兽面纹、云雷纹等,解释其象征意义。
3.互动探究:
a.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青铜器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b.引导学生思考青铜器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约15分钟)
1.学生活动:
a.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青铜器图案。
b.每组选择一个代表作品,进行展示和讲解。
2.教师指导:
a.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b.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补充。
四、课堂小结(约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青铜器和甲骨文在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课后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2.尝试创作一幅以青铜器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针对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知识点梳理
1.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
-青铜器的起源时间:约公元前21世纪。
-青铜器的主要发展时期:夏、商、西周。
-青铜器的特点:以铜为主要原料,加入锡、铅等合金。
2.青铜器的种类
-容器:如鼎、觚、尊、盂等。
-武器:如戈、矛、剑、钺等。
-工具:如斧、凿、刀、锛等。
-纪念品和装饰品:如青铜面具、青铜人像等。
3.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铸造技术:分范铸法、失蜡铸造法等。
-纹饰工艺:如云雷纹、夔龙纹、鸟兽纹等。
4.青铜器的历史价值
-作为古代社会的权力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