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信息社会及其特征》教学设计--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2019)必修2.docx
1.1《信息社会及其特征》教学设计--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2019)必修2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信息社会及其特征》为主题,结合粤教版(2019)必修2教材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信息社会的概念、特征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其信息素养。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使其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其逻辑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处理和交流;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了解网络安全知识,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高中二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信息技术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如文字处理、简单网络浏览等,但对信息社会的整体认识还不够深入。学生层次上,部分学生可能对信息技术有较高的兴趣和自学能力,而部分学生可能对课程内容感到陌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知识方面,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主要集中在基础操作层面,对于信息社会及其特征的系统认知不足。能力上,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如何筛选、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较弱。素质方面,学生在信息素养、网络安全意识等方面有待加强,需要通过课程学习来提升。
在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过度依赖网络、沉迷游戏等不良习惯,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社会的正确认识。此外,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也有待提高,这对于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是一个挑战。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笔记本电脑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平台、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信息社会相关案例视频、新闻报道、在线互动测试题
-教学手段:PPT演示文稿、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提问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信息社会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视频中展示了哪些信息社会的特征?
-提问:什么是信息社会?它与传统社会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回顾课本中关于信息社会的定义,并简要介绍信息社会的形成背景。
2.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第一条:介绍信息社会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举例说明信息社会的发展阶段,如计算机革命、互联网普及等。
-分析信息社会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第二条:讲解信息社会的特征。
-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列举信息社会的特征,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第三条:探讨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教育、医疗、交通等。
-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第一条:小组合作,收集并整理信息社会相关的新闻或案例。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与信息社会相关的新闻或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汇报展示:每组派代表分享所收集到的新闻或案例,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第二条:角色扮演,模拟信息社会中的典型场景。
-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信息社会中的场景,如在线购物、远程办公等。
-演示展示: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场景中的交流与互动。
-第三条:小组讨论,分析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分组讨论:每组针对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进行讨论,如利弊分析、发展趋势等。
-汇报展示: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4.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第一方面:讨论信息社会的特征。
-举例回答:请举例说明数字化在信息社会中的具体表现。
-第二方面:讨论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举例回答:请分析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
-第三方面:讨论信息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举例回答:请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信息社会的概念、特征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总结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
教学用时总计: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信息社会的概念
-定义:信息社会是以信息为主要生产要素,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社会形态。
-特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球化。
2.信息社会的特征
-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传输和处理。
-网络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