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第三章-自我完善 提升自己——大学生自我意识.docx
PAGE7
PAGE7
PAGE6
PAGE6
课题
大学生自我意识
课时
4课时(180min)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自我意识的含义、结构、发展过程及功能
(2)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3)熟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问题
(4)明确大学生自我意识健康的标准和大学生提升自我意识的途径
技能目标:
(1)能够识别自我意识发展中的问题
(2)能够掌握正确自我意识的培养方法,有效提升自我意识
素养目标:
(1)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会客观地评价自我,勇敢地探索自我
(2)认识并肯定自己的价值,学会悦纳自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我意识的含义、结构、发展过程及功能,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自我意识的类型和特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问题,大学生自我意识健康的标准和大学生提升自我意识的途径
教学难点:别自我意识发展中的问题,正确自我意识的培养方法;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会客观地评价自我,勇敢地探索自我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课前任务
【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和学生负责人取得联系,让其提醒同学通过APP或其他学习软件,完成课前任务
你认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完成课前任务
考勤
【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
案例导入
【教师】讲述“暖暖的成长”案例(详见教材),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你认为暖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暖暖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聆听、思考、举手回答
传授新知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要讲的内容,讲解自我意识的含义、结构、产生、发展和功能等知识
第一节认识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教师】扫码播放“什么是自我意识”微课,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自我意识的含义
?【学生】观看、聆听、思考、记忆
自我意识又称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是人与周围现实之间关系的反映。
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詹姆斯把自我意识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罗杰斯把自我意识分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3种心理成分构成。
(一)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控制的心理基础,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我观念,主要涉及“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
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
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所具社会价值的评估,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知的核心部分,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认知乃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是个体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前提。……(详见教材)
(二)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所持有的态度,是伴随着个体自我认知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如自信、自卑、自满、愧疚等,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主要涉及“我是否相信自己”“我是否尊重自己”等问题。
自我体验反映了主观自我的需要与客观自我的现状之间的关系:
客观自我满足了主观自我的需要
个体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如自我满足、自我肯定、自我认可等喜悦的感觉。
客观自我没有满足主观自我的需要
个体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如自我责备、内疚、羞耻等愧疚的感觉。
(三)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控制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制约,表现为个体对自身思想、言语、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调节或控制,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等。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它的实现是自我意识能动性质的表现。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主要涉及“我应该做什么”“我如何才能成为那样的人”等问题。自我控制有两个方面的表现:其一是发动,其二是制止。
三、自我意识的结构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会经过20年的时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3个时期。
(一)生理自我时期
这一时期的儿童,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身体、想法和情感来认识和投射外部世界。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被认为是生理自我时期,也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期,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初生时:人们并不能明确区分自我和非自我,处于主客体未分化的状态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