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案 第四章 自我意识.docx
PAGE
PAGE1
教案
课程名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任课教师
课程类型
公共必修课程
教学对象
本科生
计划学时
2
教学单元
第四章自我意识
教学章节
自我意识概述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与培养
教学目标
1.了解自我意识结构。
2.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3.掌握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自我意识结构。
2.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掌握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
课程导入(5min)
教师活动:呈现案例,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了解案例并思考问题。
创设情境,引入主题,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
知识讲解
(60min)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
二、自我意识的类型
(一)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主体对客体的自我的认知与评价,包括了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过程。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是个体对自己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行为、心理活动、个性特点以及与他人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包括自主、自立、自强、自制、自律等形式。
(二)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特征、外貌、健康等生理方面的认知和评价,以及与之相关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
2.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具有多层含义,包括宏观和微观方面的意识。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心理特点的意识和认知。
(三)现实自我、理想自我、投射自我
1.现实自我
现实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状况和行为的意识。
2.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指个体在心理意识中建立起来的关于自己的理想化形象。
3.投射自我
投射自我是个人对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进行想象和推测的过程。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一)自我意识的发生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刚出生的婴儿无法区分自己和外界事物,缺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随着成长,两岁左右的幼儿开始能够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来表示自己,表明他们能够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一步。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从三岁到青春期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个体通过接受社会教化、习得社会规范,逐渐形成各种角色观念。
(三)自我意识的成熟
青年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它经历着自我意识的明显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这些过程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并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未曾注意到的细节。
四、自我意识理论
(一)詹姆斯的自我论
詹姆斯的自我论在心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观点对于理解自我在个体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提供了重要的视角。詹姆斯把自我分为“物质我”“社会我”“精神我”。
(二)弗洛伊德的自我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包括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其中自我在这一理论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认识、判断和执行的功能。
(三)阿尔波特的自我论
阿尔波特把自我分为八类:主体的自我、客体的自我、原始的利己心的自我、控制冲动的自我、精神过程的接受者的自我、追求目标者的自我、行为体系的自我、文化主体的自我等。
(四)埃里克森的自我论
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强调了自我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我在人生经历中的作用和影响。
(五)罗杰斯的自我论
罗杰斯将自我定义为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自我是个体感知外界客观事件、经验和赋予意义的结果。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总和。
第二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一般形式
(一)自我意识的分化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生了分化,打破了原有的整体我,形成了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两个方面。主体的我是个体对自己内心活动的觉察者和分析者,而客体的我则是个体所经历和感知到的身心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矛盾
大学生常常面临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他们对自己有着理想化的期待和设想,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理想中的样子,拥有一定的能力、成就和社会地位。理想自我通常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梦想和追求。
(三)自我意识的协调统一
统一是指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统一,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