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2_T1018—2020_牛粪养殖蚯蚓技术规范_天津市.docx
ICS65.020.30
DB12
B43
天津市地方标准
DB12/T1018—2020
牛粪养殖蚯蚓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earthwormsculturewithcattlemanure
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
DB12/T1018—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市还绿科技发
展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永颖、王鸿英、赵润、于海霞、孙玉涛、陈紫剑、翟中葳、杨鹏、张松柏。
I
DB12/T1018—2020
牛粪养殖蚯蚓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牛粪养殖蚯蚓的场地设计、蚯蚓品种的选择、养殖基质的制作、养殖管理、蚯蚓以及
蚯蚓粪的分离收集。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干清粪方式处理的奶牛场所产出的牛粪的处理。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2.2
2.3
产茧量amountofcocoonproduction
种蚓产出茧的数量。
孵化率hatchingrate
蚯蚓的孵化比率,即蚓茧孵出幼蚓的比率。一般1个卵茧孵化1~3条幼蚓。
3
蚯蚓采用露天养殖,场地应地势高燥、平整,排水通畅。养殖场地的选址应远离居民区、交通干线,
采用干清粪方式人工收集的牛粪,运到堆粪场,制作养殖基质。牛粪自然堆积发酵,翻堆3~4次,
湿度达到60%左右,到完全腐熟,没有刺鼻臭味,颜色接近咖啡色。
4
养殖床采用“垄”的形式,初建垄宽1m,垄高0.3m,随着上料、喷水,最终蚯蚓床垄宽应达到1.5
m,垄高达到0.3m~0.5m,垄间距依据场地条件预留,不小于养殖床的1.5倍,方便布粪车铺床添粪。
1
DB12/T1018—2020
选择繁殖倍数高、生长能力强、适合人工养殖的蚯蚓品种。
养殖密度
4.3
根据蚯蚓的产茧量和孵化率确定,养殖密度宜控制在0.5kg/m
22
~1kg/m,初次投放种苗约每米蚓
床0.5kg~1kg种苗。
4.4
养殖环境
4.4.1
4.4.2
4.4.3
养殖基质温度为15℃~27℃,湿度为60%~70%,pH为6~8。
蚯蚓床应避免阳光直射,表层利用遮阳网或苫盖稻草、秸秆遮阴。
蚯蚓养殖要做到防范鼠、蛇、鸟的危害。
4.5
养殖基质的补充
4.5.1
4.5.2
基质补充按照先少后多的原则,先少量添加,再适量增加,提高蚯蚓的安全度。
根据基质消耗情况,每周给料1次。上料前先翻堆,每次给料厚度为6cm~10cm,垄高不超
过1m,不宜勤翻动,应始终保持基质新鲜透气。
4.6
养殖设备
根据养殖规模,选择一定数量的装载机、布粪车、保温保湿用塑料布以及微喷设备。
5
蚯蚓采收
夏季宜20天~25天采收一次,春、秋季节宜每30天~35天采收一次,冬季之前,采收个体较大的成
蚯蚓,留下一部分种蚓和小蚯蚓,同时把基质床加厚到50cm左右,加盖稻草,让蚯蚓自然过冬。
采用自然光照法。采收前24h宜浇足水,不可过干或过湿,采收时间集中在日出前,将养殖床最上
层部分取出平摊于塑料防雨布上。利用蚯蚓怕光的特点,逐层扒开,将基质扒净,最后使蚯蚓集中在底
层。
6
蚯蚓粪的收集可与蚯蚓的采收同时进行,采收蚯蚓时,把扒掉的蚯蚓粪集中收集,粉粹过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