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单元 第 20 章第2 节 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生物同步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x
第6单元第20章第2节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生物同步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10日星期五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学习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学生能够理解遗传信息的分子本质,培养对生物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增强对生命现象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遗传信息的分子基础:DNA的结构和功能。
解决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和模型构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DNA的双螺旋结构和遗传信息的存储。
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解决方法:结合实例,如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基因如何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影响生物的性状。
难点:
1.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DNA复制和转录、翻译的过程。
解决方法:利用动画或视频展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2.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如何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表达。
解决方法: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究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提高对复杂生物学问题的理解能力。
突破策略:
-设计互动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遗传信息的理解。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3D模型和动画,帮助学生可视化抽象的生物学概念。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北师大版)。
2.辅助材料:准备DNA双螺旋结构图、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动画视频、基因表达调控的图表等。
3.实验器材:DNA模型、显微镜、载玻片、染色剂等,用于DNA结构观察实验。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配备实验操作台,确保实验安全和学生的操作空间。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现象。
-提问:“你们观察到哪些生物的遗传现象?”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强调遗传信息的重要性。
2.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第一部分:DNA的结构和功能
-展示DNA双螺旋结构图,讲解DNA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提问:“DNA是如何存储遗传信息的?”
-引导学生总结DNA的碱基配对规则和遗传信息的复制机制。
-第二部分: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通过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案例,讲解基因如何控制性状。
-提问:“基因是如何影响生物的性状的?”
-分析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强调基因对蛋白质合成的调控作用。
-第三部分: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
-利用动画或视频展示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提问:“遗传信息是如何从父母传递给子代的?”
-讨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强调细胞分裂和基因表达的重要性。
3.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第一条:DNA模型制作
-分组进行DNA模型制作,加深对DNA结构的理解。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条:基因控制性状实验模拟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分析实验现象。
-第三条: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模拟
-利用卡片模拟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让学生体验遗传信息的传递。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模拟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4.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第一方面:DNA结构的特点
-学生讨论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如稳定性、特异性等。
-举例回答:“DNA的双螺旋结构如何保证遗传信息的稳定性?”
-第二方面: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学生讨论基因如何影响生物的性状,如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
-举例回答:“为什么有些生物会表现出显性性状?”
-第三方面:遗传信息的传递
-学生讨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如细胞分裂、基因表达等。
-举例回答:“为什么遗传信息会从父母传递给子代?”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DNA的结构、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总结并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
知识点梳理
1.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
-遗传信息的本质:遗传信息是生物体遗传特征的传递基础,由DNA分子携带。
-DNA的结构:DNA是由两条互补的链组成的双螺旋结构,由核苷酸单元组成,包括磷酸、糖和碱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