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ppt

发布:2025-04-16约1.06万字共7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神经内科医生面临的挑战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王翠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脑血管病科4/14/20251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现状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常规程序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处理4/14/20252

Opportunities/机遇在脑血管病事件中,缺血性卒中占多数,约为80%。在众多危险因素中,颅内外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主要的独立因素。4/14/20253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介入治疗是一种技术,是一种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材料技术的开展而新生的治疗技术或称手段。这一技术被脑血管病的治疗所引进,并为脑血管病治疗所标准,而开展成脑血管病的治疗法。4/14/20254

ICVD病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75%TIA和60%脑堵塞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颈动脉导致的狭窄约占老年人口的5%,其中1-3%为重度狭窄。4/14/20255

ICVD病因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的资料:23%的脑梗死归因于颈动脉病变,并指出其中12%为腔隙性脑梗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是区分有无中风危险和影响预后的标志之一。4/14/20256

ICVD病因国外对一组无病症未加治疗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5年以上超声学随访,发现中风和TIA累计发生率在狭窄超过75%的患者为60%,狭窄小于75%者仅为12.7%。4/14/20257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卒中占缺血性卒中15%;狭窄70%的患者年卒中率13%,无病症者为1-2%;不同程度狭窄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类型和卒中部位也不相同4/14/20258

脑动脉硬化性狭窄常见部位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岩段、海绵窦段、虹吸段、大脑中动脉主干、椎动脉远端、基底动脉,后三者位于蛛网膜下腔。最常见的部位是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远端和基底动脉。4/14/20259

种族差异对脑动脉狭窄的影响公认:亚洲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颅内动脉,而欧美人好发于颅外动脉,特别是颈动脉;天坦医院的研究显示: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较高,主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中年组及老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颅外动脉病变数目随年龄不断增加-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5〔5〕:315-3174/14/202510

脑动脉狭窄引起卒中的机制动脉内膜不稳定斑块脱落导致远端血管的栓塞;血管狭窄引起局部脑组织的低灌注损伤。-Stroke,2002,33:224-229.4/14/202511

ICVD介入治疗的现状90年代初开展的多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肯定了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术〔CEA〕预防缺血性卒中的作用,同进也证实了早期干预脑供血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卒中是可行的;2000年北美CEA手术高达17万4千例。90年代开始尝试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开展,证实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CAS,Carotidangioplastyandstenting)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是平安有效的。4/14/202512

ICVD介入治疗技术主要包括对于狭窄动脉的血管成形术:最成熟的、研究最多;急性动脉闭塞溶栓术慢性闭塞动脉的再通术:缺乏循证医学证据这些技术涉及向颅内动脉供血的所有血管(弓上颅外段血管和颅内血管)。4/14/202513

开展史1930年,Brook应用肌肉组织填塞颈内动脉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950年,Seldingerc创造一种穿刺动脉后插入导丝导管技术1970年,法国Djindjan的颈外动脉和脊髓动脉的超选择性插管技术应用1976年,Kerber创造的可漏性球囊导管1980年,美国的Tracker微导管、法国的Magic微导管,Mullan实施了第1例PTA90年代,Roubin提出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4/14/202514

SAPPHIRE(StentandAngioplastywithPatientsatHighRiskforEndarterectomy)

NEnglJMed,2004,351(15):1493-501随机抽取307例CEA高危患者,156例经支架术治疗后的合并症为5.18%,151例经CEA治疗后的合并症达12.16%,CAS更有效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后CAS再治疗率(血管重建)为0.16%,远少于CEA的4.13%;4/14/202515

ARCHER(ACCULINKforrevascularizationofcarotidsinhighriskpatie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