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ppt
触诊:标准的触诊包括双侧颈动脉和桡动脉,比较双侧波动的对称性;血压测量:双侧血压同时测量;脑血管听诊使用钟形听诊器;1掌握正确的听诊部位;2如果有杂音出现,要区分是听诊动脉的杂音还是其他动脉传导过来的杂音;3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听诊时,如果没有听到杂音可通过加压的方式诱发;4除杂音之外,与对侧相比声音减弱也是重要的狭窄征象。5颈动脉彩超TCDCTAMRA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管腔大小、斑块大小、部位、形态。依据回声强弱,尚可判断斑块的成分等;01简便,可以显示很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IMT增厚期),同时可以显示斑块的性质。02不能显示颅内血管,受操作者技术的影响。03正常颈动脉内膜细而光滑,厚约0.1~0.9mm。01动脉粥样硬化时,脂质沉积于内膜下,形成脂肪线而使内膜增厚,但一般不超过1.3mm。02IMT大于1.3mm定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03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分期**STEP5STEP4STEP3STEP2STEP1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期:平均厚度为0.9mm,﹥1mm即为IMT增厚期,无临床症状;斑块形成期:IMT1.3mm,较少出现TIA;血管重构期:阳性重构(外向性重构,重构指数1.05);阴性重构(内向性重构,重构指数0.95)—易导致血流动力学型TIA;动脉狭窄期:60%,发生血流动力学型TIA;血管闭塞期:3241无斑块为0级;一个大斑块(>4.1mm)或多个斑块至少有一个中度斑块为3级;一个小斑块(1.3~2.0mm)为1级;中度斑块(2.1~4.0mm)或多个小斑块为2级;稳定性斑块强回声,回声均质;不稳定性斑块(易损斑块)低回声性,回声不均质;溃疡型;不规则型斑块;2003年美国超声放射学会的共识会议推荐的狭窄判断标准如下:颈动脉超声血管狭窄程度的测定**正常:ICAPSV(收缩期峰速度)125cm/s,未见斑块或内膜增厚;1狭窄50%,ICAPSV125cm/s,可见斑块或内膜增厚;2狭窄为50%~69%:ICAPSV为125~230cm/s,可见斑块;3狭窄70%到接近闭塞:ICAPSV230cm/s,可见斑块和管腔变细;4接近闭塞:彩色多普勒可见管腔显著狭窄;5完全闭塞:灰阶超声未检测到开放的管腔,频谱、能量和彩色多普勒未检测至血流。6可以显示颅内血管,很清晰地检查各血管的血流速度,也可以显示侧枝循环和血流储备;存在操作者依赖性。由于缺乏统一的TCD诊断标准和相应的血管狭窄分级的量化指标,而影响了其诊断的准确性。颅外血管狭窄的指标:峰值血流速度120cm/s,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峰值血流速度1.8;可有侧支循环形成。01诊断颅内血管狭窄标准:平均血流速度120cm/s;低频成分增加;有涡流和血管杂音,可有侧支循环形成;01诊断血管闭塞标准:主要血管(MCA、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信号消失,附近血管信号存在;血管远端血流减慢,脉动指数降低,波形圆钝;一定有侧支循环形成。01CTA是指在螺旋CT扫描的基础上,经静脉注入含碘对比剂,在颈动脉部位进行连续、快速的薄层CT扫描,再利用计算机重建技术获得血管造影图像的一种新型无创成像技术。01CTA可以对血管壁的异常、钙化斑块、斑块溃疡的大小和动脉瘤等病变进行评估。02CTA是一种简单、快捷、有效的无创伤性脑血管成像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可替代有微小创伤性的脑血管造影技术。03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利用MR的流空效应使血管成像,观察主动脉弓至Willis环;对远端血管检测则较近端困难,该现象随年龄的增长而更加明显与常规DSA比较,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88%。狭窄后的湍流及血液流动的缓慢导致MRA对狭窄的严重程度有过高估计的缺点,血流信号的丢失并不肯定意味着血管完全闭塞,只是血流速度降低到了一个临界值。01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吗?病因为栓塞、血栓或狭窄吗?02与脑血管病变有关吗?03需要行全脑血管造影(DSA)吗?目前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显示所有脑血管,包括颈动脉、椎动脉和颅内血管,便于准确观察狭窄远端的血流情况和侧支循环。花费高,有创性,术中及术后可能有并发症等。根据DSA结果明确需要治疗的血管是否为责任血管。01明确患者的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手术,并对患者接受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术前药物准备及术后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进行评估。02对病人的脑动脉狭窄进行临床分型:Ⅰ型,相应区域发生缺血性事件;Ⅱ型,发生窃血综合征;Ⅲ型,复杂性或混合性狭窄。0301a型,临床和影像学提示有脑缺血证据,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