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主要包括课文朗读、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情感、学习文章写作手法等内容。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阅读与鉴赏”模块紧密相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文章结构、分析人物情感等,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拓展写作思路,学习借鉴文章中的写作手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深入阅读《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学作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鉴赏文学作品,增强语感;同时,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此外,通过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植树的牧羊人》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者情感的表达。
2.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难点:
1.深入分析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情感变化。
2.理解并运用象征手法,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性格特点,对比不同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帮助学生把握人物情感。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通过举例说明,帮助学生领会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3.设计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模仿课文中的写作风格,从而加深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课文原文、作者介绍、相关背景资料、网络教育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教学手段:课本、板书、教学PPT、图片、视频资料(用于展示植树场景和人物形象)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植树的牧羊人》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是否听说过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植树的牧羊人》故事,将带我们走进一个植树者的世界。”
展示一些关于植树造林和环境保护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植树造林的意义。
简短介绍《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植树的牧羊人》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概念、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过程:
讲解《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梗概,包括主要人物和情节。
详细介绍故事背景,如故事发生的时代、地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如牧羊人的性格特点、植树的原因等,使用板书或PPT展示人物关系图。
3.《植树的牧羊人》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植树的牧羊人》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与《植树的牧羊人》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如植树造林对环境的影响、人物的精神品质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植树造林的理念。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植树的牧羊人》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植树造林的意义”、“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环保”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植树的牧羊人》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植树的牧羊人》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案例分析等。
强调《植树的牧羊人》在环境保护和人类精神品质培养方面的价值,鼓励学生将故事中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植树的牧羊人》的读后感或实践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绿色家园》系列书籍:介绍全球环境保护的案例和理论,帮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全球背景和重要性。
-《树的故事》:收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