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要清晰——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13《植树的牧羊人》写作型文本教学设计.docx
思路要清晰——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写作型文本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写作型文本,通过描绘牧羊人坚持不懈植树造林的生动事迹,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本文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清晰的思路和结构,通过分析作者如何围绕主题展开叙述,让学生掌握写作时的前后连贯和逻辑性,培养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的表达能力。同时,结合实际生活,启发学生思考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提升学科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使学生在语言表达、阅读理解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通过课文学习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植树的牧羊人》前期的学习中,学生对牧羊人的形象、植树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
2.学习兴趣与能力:学生对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感兴趣,对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关注,具备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写作方面,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有待提高,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存在一定难度。
3.学习风格与挑战: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内化需要具体实例的支撑,可能会在把握文章逻辑结构、运用写作技巧方面遇到困难。此外,如何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和写作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植树的牧羊人》课文文本及相应的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文章相关的植树造林前后对比的图片、视频资料,展示环境变化的图表,以及牧羊人形象的艺术作品,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直观感受。
3.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阅读区、讨论区,便于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同时设置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课前准备的植树造林前后对比的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植树的牧羊人》,讲解文章的主题、结构以及作者如何通过清晰、连贯的叙述展现牧羊人的形象和植树的意义。
-着重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前后照应、逻辑推理等,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写作时的思路清晰和结构严谨。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几个关于课文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心得,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4.课堂提问与互动(10分钟)
-教师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提问,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双向互动。
-创新环节:教师设计一个“我是植树的牧羊人”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编写一个小剧本,通过表演展示牧羊人的精神和植树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5.核心素养能力拓展(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撰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短文,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做到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6.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境问题。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总用时:45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互动、讨论中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推荐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文章、书籍,如《地球上的星星》、《大自然的语言》等,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视频资料:推荐观看关于植树造林、沙漠化治理等环保主题的纪录片,如《绿色中国》、《地球的力量》等,了解我国及全球范围内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成果。
-实地考察: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参加植树活动,亲身体验保护环境的过程,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关注国内外环保政策、新闻,了解环境保护的最新动态,提高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择一个环保主题,深入调查、分析,撰写调查报告,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开展环保主题的写作比赛,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以清晰、连贯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培养写作能力。
-邀请环保专家、志愿者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环保经历和心得,激发学生热爱环境、参与环保的热情。
板书设计
1.标题:《植树的牧羊人》
-文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