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材章节: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内容:学习《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理解文章主题,体会牧羊人植树造林的精神品质,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与关爱。通过学习《植树的牧羊人》,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学会从文字中捕捉美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在困境中坚持信念,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的主题思想,把握牧羊人植树造林的精神品质。
②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③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牧羊人植树造林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包括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认识。
②把握文章中牧羊人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将其与自身成长相结合。
③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道德判断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技巧。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体验牧羊人的心境,加深对人物性格的体会。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植树造林的过程和效果,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
2.互动软件:运用互动软件,设计阅读理解题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实地考察: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参观植树造林的实际场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以“如果你是牧羊人,你会选择如何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文学常识和写作手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①教师详细讲解《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等。
②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探讨牧羊人植树造林的精神品质。
③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如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举例说明:
①通过展示牧羊人植树造林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植树造林的过程。
②选择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互动探究:
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主题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②设计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游戏或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牧羊人的艰辛和坚守。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
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环保的短文,要求运用文章中的描写手法。
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写作心得和感悟。
教师指导:
①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学生写作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完成写作任务。
②针对学生的写作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示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课堂小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顾学生的表现,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①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②教师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5.课后作业(约15分钟)
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篇关于环保的作文,题目自拟。
②学生收集有关环保的图片或视频,为下一节课的讨论做准备。
6.教学反思(约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知识点梳理
《植树的牧羊人》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以下是对该课文知识点的梳理:
1.文章背景与主题
-文章作者及简介:了解法国作家让·乔诺及其作品风格。
-文章创作背景:了解20世纪中叶法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
-文章主题:通过讲述一个牧羊人植树造林的故事,表达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2.人物形象
-牧羊人:勇敢、坚韧、无私、富有远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植树人:牧羊人的朋友,同样具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描写手法
-景物描写:文章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生动细腻,如春天的花朵、夏天的绿树、秋天的金黄等。
-心理描写:通过牧羊人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现其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动作描写:详细描述牧羊人植树造林的辛勤劳作,体现其勤劳、无私的品质。
4.文章结构
-记叙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