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学必修二.docx
6.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学必修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6.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学必修二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6.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教学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10周星期三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2.强化学生的生物科学探究意识,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3.增强学生的生物技术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基因变异和自然选择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以及现代生物技术如何辅助物种保护和研究。
4.提升学生的生物伦理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物种形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核心内容: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机制,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等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细节说明:重点讲解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重组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多样性,自然选择使适应环境的个体存活并繁殖,隔离则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理解物种形成的渐变性和连续性,以及物种形成的复杂过程。
-细节说明: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物种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变化。例如,讲解隔离机制中的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以及它们如何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分化。此外,难点还在于让学生理解物种形成过程中的渐变性和连续性,而非突变跳跃式变化。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研究,通过详细讲解种群基因组成变化的机制,辅以实际案例,如进化生物学中的经典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基因突变、自然选择等概念在实际生物进化中的应用,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机制,如使用动画或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复杂过程。
4.安排实验模拟,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基因频率变化,加深对自然选择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作用的理解。
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主题——“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你们可能已经学习过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那么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种群基因组成如何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学生)好的,老师。
二、新课导入
(教师)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还记得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三大因素吗?它们是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今天,我们将具体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种群基因组成的。
(学生)是的,老师,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变异,自然选择会使适应环境的个体存活并繁殖,而隔离则阻止了基因交流。
三、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教师)非常好,那么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教师展示幻灯片)比如,在一个小岛上的鸟群中,有红色的羽毛和白色的羽毛。红色羽毛的鸟可能更容易在树顶上觅食,而白色羽毛的鸟可能更适合在雪地中躲避捕食者。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个基因突变发生了,使得一些鸟的羽毛颜色变成了混合色。
(学生)老师,混合色的羽毛可能会有生存优势吗?
(教师)这是个很好的问题。让我们来模拟一下这个环境,看看哪种羽毛颜色的鸟更有可能存活下来。
(教师引导学生在白板上进行模拟实验)
四、自然选择的作用
(教师)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我们发现混合色的羽毛鸟在生存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这就是自然选择的作用。自然选择使得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从而增加了这些有利基因在种群中的频率。
(学生)老师,那如果所有的鸟都有同样的优势,自然选择还会发生吗?
(教师)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考题。自然选择的关键在于变异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即使所有个体都有同样的优势,如果变异存在,自然选择仍然会发挥作用。
五、隔离与物种形成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探讨隔离对物种形成的影响。隔离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指由于地理障碍,种群被分割成不同的群体,而生殖隔离则是指种群之间由于生殖障碍而无法交配。
(教师展示幻灯片)例如,两条河可能将一个种群分为两个群体,由于它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它们的基因组成可能逐渐分化。最终,如果这两个群体无法交配或者产生的后代不育,那么它们就成为了不同的物种。
(学生)老师,那如果两个群体偶尔能够交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