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四则混合运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

发布:2025-04-12约1.72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单元

一单元

主备人

教学课题

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时间

第课时

年月日

总节

教学

目标

1.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能正确进行没有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

2.感受两步混合运算和三步四则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重点

经历探索没有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并掌握这个运算顺序.

难点

正确计算没有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

教具

多媒体课件,展台。

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复习引入

1.习题引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想一想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然后计算在草稿本上。

25-15+1827÷9×6100-15×6200÷8+10

学生反馈时,要求学生先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看计算是否正确。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四则混合运算。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1,不带括号的三步四则混合运算。

(1)情境导入。

元宵节快到了,同学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做大红灯笼,在做灯笼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数学问题,你能帮他们解决吗?

出示例1的情境图,将图中的对话框改为“一共要做200个灯笼,每天做20个,照这样计算,7天后还剩多少个灯笼没做?”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要求还剩多少个,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200-20×7)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一共做的个数-7天做的个数=还剩的个数。)

(2)改变信息,理解题意。

将上题的对话框改成教科书上例1的对话框,题目为:一共要做200个灯笼。4天做了80个,照这样计算,7天后还剩多少个没做?

观察题目,这道题与上题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每天做20个”变成“4天做了80个”。)

(3)列综合算式。

要求还剩多少个没做,解题思路是什么呢?(一共做的个数-7天做的个数=还剩的个数。)

怎样才能求出7天做的个数呢?(先求每天做多少个,再求7天做了多少个。)

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200-80÷4×7

(4)尝试解答。

在200-80÷4×7这个算式中,按照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除法、乘法、减法。)

为什么要先算除法再算乘法最后算减法呢?(因为解决这个问题要先求出每天做的个数,再算7天做的个数,最后才能求剩下的个数。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的顺序相同。)

按照这样的运算顺序,请同学们用递等式计算在草稿本上。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5)反馈。

教师讲评,提示没有参加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6)讨论:这道混合运算和原来学习的混合运算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相同?不同点:原来学习的混合运算只有两步运算,而今天学习的混合运算有三步运算。

相同点: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对于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同样适用。

2.完成“试一试”。

50+75×4-90360÷40+13×8

订正答案时,让学生板演出第2小题的两种书写格式,并引导学

生比较得出:用第(1)种书写格式比较简洁。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与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四、巩固练习

下面,我们就利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来做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

说出运算顺序:76+42×2÷14100-62+540÷1815×40-360÷1210+(120-96)

2.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反馈。

3.练习一第2题。

(1)认真读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求大象比狮子大多少岁,先要算到大象的年龄,再与狮子进行比较。

(3)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4)反馈计算结果。

4.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练习。

板书设计

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反思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