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路径研究.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路径研究
摘要: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现居住和工作在城市的农民工大多数是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在工作上已经拥有城市身份,却在生活中获得城市居民权利存在一定困难,这对城市发展和农民工自身成长都形成阻碍。本文从多元化治理角度进行分析,试图为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找到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协同治理
一、市民化内涵
市民化是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术语,指人们社会角色的转变,狭义的市民化意味着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广义的市民化还蕴涵着社会观念、权利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条件包括两方面:
(一)内部条件
1.个人能力和素质
较上一代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综合素质等都有较大的提升,但与城市居民的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样的差距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异带来的,因此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从文化素质上着力,提高农民工群体的综合素质水平,以促进市民化。
2.社会观念
城市是一个开阔包容的多元的社会,居民社会观念和思维方式十分灵活,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就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社会观念,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都走向现代化和新潮化。社会观念会直接对生活行为方式产生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主动接受城市文化,保持积极和进取的心态,有助于习惯和融入城市生活。
(二)外部条件
1.社会权利
在市民化的过程中,主要的外部条件就是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在享受社会权利上赋予一致性。社会权利同一性是农民工市民化过程的保障,一方面要保证农民工享有市民的权利,一方面要保证农民工明确自己所拥有的权利。
2.社会参与
新生代农民工一直被认为是弱势群体,在赋予他们权利的同时,也要赋予使用和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渠道,要尊重其权利,拓宽农民工表达诉求的渠道。增加社会参与感有利于真正融入城市。
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尷尬的问题在于:没有从事农村劳动的经历,与城市工作又不够匹配。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普及,农业对人力的需求大大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并不具备回到农村的条件。同时,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调整对岗位技能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加上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能力素质缺乏客观的评价,在择业上造成困难。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都面临着“半融入”、“有条件”的框架限制,可以说市民化是改善该现状,有效遏制形式蔓延,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且迫在眉睫的一项举措。但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还存在一些问题。
1.新生代农民工缺乏交际环境
农民工由于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限制,从事的大多是较基础、较危险的工作,他们的朋友圈几乎也都是农民工群体;由于收入的限制,农民工的居住情况不佳,无力在城市取得良好的住所,只能选择较为偏僻和破旧的区域。新生代农民工鲜有机会与城市居民相处和接触,交际环境狭隘。
2.利益诉求渠道狭窄
新生代农民在城市中始终是处于劣势的,他们的利益容易受到侵害。但当利益受损时,他们要么采取激烈的行为维护自己的权利,要么忍气吞声。信访部门虽然给予了诉求渠道,但解决措施常不能使他们信服,进而增加社会矛盾。弱势群体的呼声最需要被倾听,却也最容易被忽视。
三、协同治理路径分析
协同治理的内涵在于治理主体通过资源协调配合,达到治理目的,核心是实现1+12。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大型社会问题,需要不同责任主体有针对性的协同治理。政府、社区和农民工个人是市民化中最直接有效的治理主体,政府作为宏观大背景,在其中必须占据主导地位;社区是市民化治理强有力的执行者;农民工是作用主体。结合前文分析,有以下治理措施:
1.政府层面
第一,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市民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工群体与城市居民享受不同等的社会权利,因此政府要加快公共服务公平化、均等化,保障市民化过程中的权利诉求,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第二,拓展和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政府需要提供倾听其诉求的渠道,这样不仅可以维护社会稳定,也可以表达对百姓冷暖的关心。
2.社区层面
第一,举办社区活动。新生代农民工鲜少有与城市居民接触的机会,社区作为城市小中心,是一个良好的互动纽带载体,社区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工结交朋友,也能够提供城市文化宣贯渠道。第二,专项交流会。专项交流会是社区内小规模的科普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如读书交流会、运动健身会、居民权益普及讲座等,可以提升农民工素质,强化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