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历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pptx

发布:2023-11-24约2.64千字共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西学东渐);《晚清图像——点石斋画报》 割腹出儿 瞽目复明 妙手割瘤;1.传统社会下的西医东渐 ; 禁烟期间,林则徐托人问伯驾如何治疗疝气病。伯驾回答他:治疝气 病要病人亲自来。林自己没有去,大概是碍于朝廷命官的身份和夷夏之防的观念,但他派了个 替身,取回几只疝气袋。 林则徐派人做替身取回疝气袋的做法,颇类似于由他开头、由魏源明确提出的“师夷”口号, 既师之,得到实惠,又称 “夷”,不丢面子。这典型折射出转折时代士大夫意识到自己民族落后、 努力追赶,又想维持往日上国体面的复杂心理。 ——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 ;1840 年以后的半个多世纪,是西方医学在中国扎根的关键。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让洋务派们看到了西方科技的优越。因妻子患病被传教士治好,洋务派领袖人物李鸿章大力倡导西医,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官办西医学院。 ——于颖《中西医,道不同也可相为谋》 ;大学士倭仁:“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在不在技艺。今求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恭亲王奕?:“夫天下之耻,莫耻于不若人 ……独中国狃于因循积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而独以学其为人为耻, 将安于不如而终不学,遂可雪其耻乎!” ——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冯桂芬1861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 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彼西人所擅长者,推算之学,格物之理,制器尚象之法……果能精熟西文者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禆助。” ——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新、旧兼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张之洞《劝学篇》1898 ;理解:“中体西用”的含义及实质; 材料:“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思考:陈旭麓对“中体西用”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思考: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汲取西学的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的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1.维新思想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中国以农立国,外洋以商立国。农之利,本也;商之利,末也……今之不然,各国并兼,各图利己,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其订盟立约, 聘问往来,皆为通商而设……彼不患我之练兵讲武,特患我之夺其利权,凡致力于商务者,在所必争。可知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 —— 郑观应《盛世危言》;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思考:康有为为何要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采用“移花接木”方法来宣传变法维新? ; 不求保种之道,则无以存中国。保种之道有二:一曰学以保其心灵,二曰医以保其躯壳。今举四万万人之躯壳,而委诸庸医之手…… 何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