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学第一章(通识).pptx

发布:2025-04-09约3.88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关于人类幸福的学问教育学院王维荣

2主要内容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起源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主要代表人物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教育概述3教育的概念词源在我国,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教”和“育”的象形文字,但二者一直分开使用。“教育”作为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也,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西方:Educare拉丁文,引出的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变为现实。可见,我国教育偏于“外铄论”;而西方教育偏向于“内发论”,从词源可以找到根据。12

教育的定义5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01狭义(学校教育):教育者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02

教育的基本要素6No.3教育者:广义上是从事教育的人,狭义上主要指“教师”。学习者或受教育者:学生。教育活动就是学习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智慧、才能、思想的过程。教育影响(教育中介):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No.2No.1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师是教育影响与学生间的中介 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教师学生教育影响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1831-1902)英国教育家沛西.能(1870-1944)观点:人类教育是一种本能行为,是从动物的教育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评价:第一次提出教育起源问题;但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1869-1947)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评价: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忽略了教育是有意识的文化、社会现象。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11代表人物:前苏联的米丁斯基、康斯坦丁诺夫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教育的历史发展12原始社会的教育01教育水平低下。内容简单,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实践中的模仿。02教育没有阶级性。03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相融合。04

古代教育学校的产生根据《孟子》记载:“设庠、序、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西周以后,形成了国学(大学、小学)与乡学的教育系统。

学校产生的条件: a)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 b)体脑分工,出现了专职教师 c)文字的产生与文化的发展 2)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中国古代: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古希腊:文法、拉丁和修辞 古罗马:军体和道德教育 中世纪:神学和“七艺”

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01.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0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03.

1近代教育2扩大了学校教育范围3教育同生产劳动趋于结合,学校的生产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5教育的世俗化6教育的复杂程度提高

教育的生产性4教育的终身化5信息社会的教育1教育的全民化2教育的民主化3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

第二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及历史发展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一门科学。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1990现象,是直接被人们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外表形象。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教育的两大规律: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教育适应并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01普通教育学研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一般规律和中小学教育的特殊规律。02

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基础学科教育史(中、外)教育心理学12345

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学基本学科:普通教育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教育工艺学 应用学科

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学教育人类学分类学科交叉学科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萌芽阶段特点: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上,教育思想散见于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著作中。理论缺乏系统性,概括的程度不高,表述方式多采用比喻,类比,格言和预言等方式。

代表人物和著作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