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0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ppt

发布:2017-05-25约字共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对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发展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发展 第三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 对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概念的广泛使用 (二)“教育”一词的来历 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甲骨文中“教”为 ,“育”为 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 educare,本义为“引出”,即教育指引儿童使之得到完满的发展。 第一节 对教育的认识 (三)教育的含义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求其失者也。” 斯宾塞:“教育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 第一节 对教育的认识 (三)教育的含义 可从社会的角度和个体的角度分别界定 从社会的角度界定,具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促进人身心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需要的人的活动。 第三个层次就是德育。 第一节 对教育的认识 (三)教育的含义 从个体的角度界定,教育往往被看成是个体发展的过程。 综上分析,将“教育”界定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相统一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培养人。 第一节 对教育的认识 三、教育的结构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系统。 四、教育形态 (一)从教育自身形式化程度看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二)从教育运行时间标准看 原始的教育、古代的教育、现代的教育 (三)从教育运行的空间来看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第一节 对教育的认识 教育的历史形态 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论 (二)生物起源论 (三)心理起源论 (四)劳动起源论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育的发展历史过程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的产生(时间、原因和条件) 特点: 1.无阶级性 2.非独立性 3.贫乏性 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 .学校教育产生(时间和条件) 2 .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3 .阶级性 4 .以个别施教和机械记忆为主 5 .官学与私学并存 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1 .民主普及性 2 .教育与生产生活结合日益密切 3 .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4 .法制化、终身化、全球化 教育是人类的永恒现象,与人类共始终。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阶级性。教育具有继承性。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发展 “教育学” (Pedagogy)这个词源于希腊语中的“Pedagogue”(教仆)。教育学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原始社会产生教育,有了教育思想的萌芽。奴隶社会产生了学校,各种教育思想,形成了教育理论。中国古代《学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西方昆体良的12卷本《演说术原理》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著作。但是这些均是哲学的组成部分。 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没发展成独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混杂在一起。 古代著作中的教育思想例举 孔子 《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柏拉图 《理想国》 “和谐发展” 《学记》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不凌节而施之谓孙”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发展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于1632年写成《大教学论》,发表于1657年,是近代一部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英国的洛克《教育漫话》、法国的卢梭《爱弥儿》、瑞士的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开始列入大学课程。 赫尔巴特(1776—1841)的《普通教育学》(1806)是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发展 三、教育学的深入发展阶段 不同流派的学说产生 向不同的方向纵向发展 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的崛起 教育学发展为许多分支学科,同时也形成交叉学科,这些学科群可以称之为教育科学 。 教育学多样化阶段有代表性的教育学流派: ·实证主义教育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