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

发布:2025-04-12约1.85万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1、原因: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开展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阶级:“士”阶层的活泼和受重用

④教育: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根源:生产力的开展

2、特点:既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开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开展的根底

各学派代表人物、主张

儒家

孔子:春秋晚期,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主张:?思想核心:仁〔爱人〕;

?政治思想: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主张:①“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主张:①政治思想:“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伦理观上:“性恶论”

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学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开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道家

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主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祸福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主张:①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②放弃一切大小、生死等差异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法家

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主张: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开展趋势。

墨家

墨子: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无为而治

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作用: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积极有为

背景: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开展形势。

三、董仲舒新儒学

1、来源: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柔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2、内容:?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为了稳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了三纲五常;

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影响: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局势。

三、儒家成为正统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

?兴办太学,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④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开始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意义:

①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②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主流。

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只要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

第3课宋明理学

理学

兴起背景:

?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开展逐渐出现危机。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道的开展使儒学正统地位面临严重挑战。

理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代表人物及主张:

程颢、程颐的主张:

①宇宙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后有物;

?伦理观:“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朱熹的主张:

?宇宙观: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伦理观:“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影响:

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

陆王心学

代表人物及主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