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奴隶制社会)
一、考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央)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约公元前2070年,黄河流域,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特点 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王位只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形成“家天下”的格局(在此之前为“公天下”)
(地方)
分封制 发展 夏朝建立→商朝沿袭→西周完善 目的 有效的统治被征服的广大地区 对象 王族(亲属子弟)、功臣、先代贵族(后来还有同姓贵族和归顺的异族首领) 依托 宗法制
内容
(周朝) ①天子要对诸侯诏赐册命,授土、授民、授职。
②诸侯受封后,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服役,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出征。
③诸侯在自己的封国里,也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同样要对上一级承担纳贡、服役、作战等义务。 意义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开拓了疆域;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使国家强盛。
宗法制 含义 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的制度 发展 夏朝产生→商代发展→西周完备 实质 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核心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 意义 防止奴隶主贵族之间因权力和财产的继承问题而发生的争执和内乱,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相互联系,相互依托,这三者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第二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二、考纲: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
(君主
专制)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当时东方的一个强国) 内容 ①改变称号(改称“皇帝”、“玺”、“朕”、“制”、“诏”);
②总揽军权、行政权、财权,任免主要官员、调动军队的权利 特点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中央
集权制
中央 内容 设置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政务)、太尉(军务)、御史大夫(掌管图籍章奏、传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意义 巩固统治,三公相互牵制,避免权力过大
地方
内容 ①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分36郡,郡下设县,郡守、县令均由朝廷任命,不世袭。
②在全国各地统一施行秦律,并且统一全国的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修驰道。 意义 ①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在全国各地推行的各种措施,加强了地方与中央的政治、军事联系。
意 义 ①积极影响:巩固了统治,国力大大增强,促进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②消极影响:容易滋生暴政。 其他巩固统治的措施 反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修长城;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开凿灵渠。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考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
汉朝 汉承秦制,沿袭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西汉的内朝是决策机构,外朝是执行机构;
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下分六曹(剥夺九卿职权),后“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成为虚衔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中书省(决策),后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隋朝 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为政府最高行政机构 唐朝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审核政令;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 五代十国 在三省六部之外设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和武装队伍,并参与大政决策 宋朝 中央二府:中书省、门下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元朝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
2、地方政治制度
汉朝 郡国→
州.郡.县 汉初,郡国并行制,郡设太守,国设相(汉景帝“削藩”,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13州,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唐朝
道.府.县 唐与隋同,唐朝的州县两级行政制度与隋朝相同
唐太宗时,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监察地方州县
唐玄宗时,道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 元朝 行省.路.府.县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县
△除大都周围地区(中书省管辖)和西藏地区(宣政院管辖)以外,均使用行省制。
第4课 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四、考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 刚建立时,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总揽全国政务;
明太祖朱元璋时,革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作为最高一级的行政机构,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