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复习提纲_0.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江苏的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复习提纲
篇一: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人教版)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开国大典
时间:1949年10月1日
过程:筹备: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时间、地点、内容)
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成立。s
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结束了100多年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壮大了和平民主,社会主义的力量,改变了世界格局。
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制定原因(目的):保证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颁布时间:1954年9月
宪法内容:《中华人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的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三、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 年《宪法》确立)
代表产生方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代表组成: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
国家最高政权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意义:人大制是中国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它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1954 年《宪法》确立。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56年)。
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行原因:我国的国情决定: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确立实施过程: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更明确规定
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四、新中国的民主法制
1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原因:毛泽东”左“倾错误。野心家利用。
危害:破坏政治制度。破坏党组织。破坏了民主法治。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 1 )平反冤假错案 (首要环节)
( 2 )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大制度、政协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 3 )完备法律体系:颁布1982年宪法并多次修订;出台了多部重要法律,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这两部法律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 4 ) 依法治国:表现:1997年十五大确立;1999年正式写进了宪法;
意义: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时期。对保障人民权益、推动国家政治生活现代
化具有重要意义
( 5 )基层民主选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五、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 、“一国两制”的理论
80 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
宪法保证: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成为国策: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
2、“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条件: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具体方针政策完善。
过程:1984年12月,中英发表《联合声明》;1987年4月,中葡发表《联合声明》。
结果: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意义: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979年真正停火倡议三通
80年代结束长期隔绝状态
1992年“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
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005年连战、宋楚谕访问大陆。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体现:
(1)”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意义: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3)“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内容: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