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pptx

发布:2025-04-11约1.33万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数学情境

创设

01一位教师在教学“求简单平均数”一节内容时,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02师生谈话回顾“小马过河”的故事。03媒体呈现:小马要过一条小河,这条小河的平均水深为100厘米。小马从哪一条路走,能过这条河?(注:小马的身高为120厘米)。04线路一:????????????????????线路二:05(图片见下页)????????

线路一:线路二:

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比较熟悉的故事,也是一个感兴趣的情境。他们围绕小马能否过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第一条路能过,第二条路不能过;有的说两条路都能过,第二条路深的地方小马跳一下就能过去;还有的说两条路都不能过,因为小马会陷在泥里的……。

《求石头的体积》1执教者这样创设数学情境:教师让学生观看“乌鸦喝水”的动画片。当乌鸦喝不到水时,录象暂停。教师问学生“乌鸦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播放动画片,验证学生的说法。接着问学生:“乌鸦现在为什么可以喝到水了?”学生稍作思考,马上回答:“因为石头有体积,占据了瓶子的空间,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教师又问:“那么,石头的体积是多少呢?怎样求石头的体积呢?(导入新课)2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动手实验,找到了石头体积的唯一方法:把石头放入盛有水的长方体或圆柱体容器内,量出水位上升的高度、长方体的长和宽或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从而计算出石头的体积。

STEP5STEP4STEP3STEP2STEP1《求石头的体积》(二)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学生观察生活中一些物体(牙膏盒、魔方、火柴盒、石头、茶叶罐)的画面。教师问:“看了这些物体,你们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答道:“牙膏盒、魔方、火柴盒、茶叶罐是规则物体,可以直接求体积;石头是不规则物体,不能直接求体积。”教师问:“怎样可以求像石头这样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呢?”

在随后的教学中,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生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得出了求石头体积的四种方法:把石头放入盛有水的长方体或圆柱体容器内,量出水位上升的高度、长方体的长和宽或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从而计算出石头的体积。

21称出石头的重量,根据1立方厘米石头重7.8克算出其体积。将石头放入长方体或圆柱体的容器内,再用沙子填满,求出沙子和石头的总体积;取出石头后,求出沙子的体积,就可以得石头的体积。将石头敲碎,装在长方体或圆柱体空盒中,从而求出石头的体积。3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意义1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偏差2什么是小学数学情境3小学数学数学情境创设原则4小学数学数学情境创设过程5小学数学数学情境创设的策略6小学数学情境创设

1.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意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为什么《数学课程标准》反复强调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出发,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呢?

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要求对传统数学教学的反思情境与教学的关系数学情境创设的价值1.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意义

(1)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要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学习者主动地去接触有关的信息,并利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观念来解释这些信息,学习者以自己的经验和观点来构建客观世界,获得对客观世界理解并赋予意义。因此,创设学习情境为学习者创造了条件,成了学习内容的载体,把学习者与学习内容联结在一起。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的学习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他们对环境中的诸多因素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知识,渴望解决问题。因此创设学习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学习动机理论告诉我们: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生除以产生对学习本身的需要之外,来自于学习内容的外部诱因也是能否有效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数学学科知识的抽象性特点,相对于只单独呈现学习内容来说,把需要学习的内容以问题形式寄寓在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就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传统数学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矛盾。01传统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02传统数学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相抵触。03(2)对传统数学教学的反思

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01能为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