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建筑史》第八章建筑技术.ppt

发布:2018-05-05约3.21千字共4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天花、藻井 天花:即现代建筑中的吊顶或顶棚。用木龙骨做成方格,称为支条,上置木板称为天花板,上有彩画。 藻井:是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神像佛座之上。藻井是顶棚向上凹进的部分,形式有方形、矩形、八角、圆形等,多用斗栱和精致的雕刻组成。 八、台基 1、 普通台基 2、?须弥座 做法:叠涩,束腰,莲瓣,基座 宋式与清式的区别,主要在于束腰部分。 3、?踏道 4、礓碴,用砖石露龈砌成锯齿形,多用于城墙马道。 5、 御路(斜道) 6、?铺地 ◎??室内,早期荐席铺地,唐宋以后砖石铺地 ◎??室外,防滑, 秦汉,花砖(回纹、四神纹);卵石、碎砖;明清,以动物纹样 垂带台阶 御路 九、彩画 ◎汉,布衣绨锦,织物装饰; 隋唐主要采用刷饰; 宋以后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五大类:五彩遍装、碾玉装、棱间装、解绿装、丹粉刷饰,以矿物颜料为主。 ◎ 黑、红、青、白、黄,在中国古代为正色,是等级最高的色彩,官式建筑采用。 ◎ 绿、棕等称为间色,南方民居多用间色。 ◎? 正色中以黄、红等级最高 ◎???彩画的三要素:构图、图案、色彩,程式化 清式彩画的类型: 1、和玺彩画,以龙凤为主,色彩用金、红、青为主,适用于宫殿 2.旋子彩画,以旋子为主题,以青绿为主,适用于庙宇、宫殿辅助用房、官署 3.苏式彩画,写生画,以山水、花鸟为主题,用间色多,适用于园林、民居。 彩画的造型与分类主要表现在梁、枋上,它的布局是将梁枋分为大致相等的三段,中段称枋心,左右两段的外端称箍头,枋心和箍头之间称藻头。 第八章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 一、?组成 1、? 平面 ◎?间的概念  四根柱子之间或两榀屋架之间,称之为间。 ◎开间数一般为单数 ◎明间>次间>稍间(>尽间) 2、立面 ◎?三段式: 屋顶、屋身、台基 ◎?清代建筑分为:   大式(殿式)    小式   斗栱有无,是判断两者的主要依据。 3、剖面 ◎? 宋式与清式 ◎??大木  木构架中主要的承重部分。 ◎??步(步架)   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清称之步。 ◎ 总结:中国古代木结构特点,结构上基本采用简支梁和柱子,局部采用悬臂梁,采用悬臂出挑和斜向支撑。 4、设计与施工特点 类似今天的模数制施工 ◎宋式:以材为祖,材分八等。   ◆ 单材   材,高15分;   ◆ 足材   材+栔,高21分 ◎清式,以斗口作为基本的模数单位,分为十一等(实为宋材宽) ◎梁枋用材:唐1:2;宋2:3;清1:1 二、? 屋顶:曲线 1、檐口曲线 ◎每根柱之间高差2寸,由明间向两边逐步抬高。 ◎生头木,将檩条升高,形成曲线后,上置椽铺瓦 ◎宋代以上两种都用。 2、屋脊曲线    在脊檩两端加生头木,后于上置椽铺瓦,生起高度为一个脊檩直径。 3、屋面曲线  屋面构造:盖瓦→底瓦→草泥灰→望板(望砖)→椽→檩 ◎??凹曲线的优点: ①?可越压越实,反之如果采用凸曲线则易产生“喝风”。 ②上陡下缓,利排水,又可将水排远,保护基础与墙壁。 ③?檐部坡度缓,采光较好,争取光线。 ④??轮廓柔和秀丽。 ◎?横剖:举折(宋式)与举架(清式)   举:檩抬高;   折:椽。   通过举折做出屋面曲面。 ◇?宋式举折特点: 由上而下,先举后折,由整体而局部。 ◇?清式举架特点: 由下而上,边举边折,由局部而整体。 纵剖:推山与收山 ◆推山: 庑殿顶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的做法。 ◆收山: 歇山顶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4、屋角曲线 区分地方做法的明显特征:起翘值。 ◎??北方 合抱金檩 冲3翘3或冲3翘4 ◎?南方 嫩戗发戗 水戗发戗,靠戗脊本身起翘造成弯曲,称之为~ 三、斗栱:特殊的结构构件 1、 组成 方形斗、矩形栱(翘与栱)、斜向昂 ◎ 斗:大斗(栌斗)、升(散斗)、斗(齐心斗、交互斗) ◎ 栱与卷杀 翘(华栱),出挑的拱 正心栱:瓜栱(泥道栱)、万栱(慢栱)、厢栱(令栱) 单材栱:(瓜子栱),在挑头上的拱 2、作用 ◎?结构作用 ①?悬挑 ②?结构上传递力的面,所以能够均匀传递力。 ③?榫卯结构,柔性结构可平衡部分水平荷载,抗震好。 ◎??装饰作用。 ◎?以之为模数,导致斗栱成为中国等级制的象征,宋:材分八等;清斗口分十一等。 3、设置 ◎????宋式: 朵:每组以朵为单位 铺作:一层层的小木块叠起来。 柱斗铺作,柱顶上的斗栱 补间铺作,柱间的斗栱 转角铺作,转角上的斗栱 ◎??清式: 攒:每组斗栱攒为单位 柱斗科、平身科、角科 ◎??特殊的斗栱 丁斗栱 斜栱  4、真假斗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