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3.1 确定位置 教学设计.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3.1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3.1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确定位置”,主要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以及如何利用坐标来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以及如何使用坐标来确定点的位置,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坐标的计算和运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七年级阶段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包括坐标轴的认识、点的坐标表示方法等。此外,学生还具备一定的几何图形认识和简单的空间想象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方面,大多数学生对平面图形和坐标系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对坐标系的实际应用和深入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较为熟练,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练习。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可能更喜欢通过实际操作和直观演示来学习,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讲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
-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坐标轴和坐标值;
-在确定点的位置时,可能对坐标的正负和象限的划分产生混淆;
-对于坐标的计算和应用,可能因为计算能力不足或对公式理解不透彻而出现错误;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坐标系的知识与具体情境相结合。
教学资源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教学PPT
-直尺、圆规、三角板等绘图工具
-投影仪或智能黑板
-教学模型或教具(如坐标系模型)
-练习题和测试卷
-学生作业本
-计算器(可选)
-数学软件(如几何画板,可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开始上课时,通过展示一张城市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我们在地图上如何找到某个特定地点的位置?”
-学生讨论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确定位置”,并简要介绍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如“猜猜我在哪里”,让学生在教室中模拟坐标系,通过描述位置来猜测同学的位置,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15分钟)
-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包括坐标轴、原点、象限的划分等。
-通过示例,展示如何使用坐标来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
-引导学生理解坐标的正负值与点所在象限的关系。
-讲解坐标的计算方法,包括两点间的距离计算等。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纸上绘制坐标系并标出指定点的位置。
-学生独立完成后,邀请几位同学上台展示并解释他们的答案。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纠正,确保学生掌握了坐标的确定方法。
4.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解决以下问题:“如何使用坐标系来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轨迹?”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疑问或补充意见。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总结坐标系在描述运动轨迹中的应用。
5.课堂提问(5分钟)
-提问学生:“你们能想到哪些生活中需要用到坐标系的情况?”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要总结,强调坐标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6.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绘制一个包含至少三个点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并计算这些点之间的距离。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互动,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引入新知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讨论中理解和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应用。同时,通过练习和提问,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包括坐标轴、原点、象限的划分以及坐标的正负值与点所在象限的关系。
2.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坐标来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并且能够通过坐标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解决实际问题,如地图上的距离测量、物体运动轨迹的描述等。
4.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通过绘制坐标系和标出指定点的位置,加深了对坐标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5.